济南往事:走过四季

第218章 来来回回

加入书架
书名:
济南往事:走过四季
作者:
白胖小沐歌
本章字数:
4210
更新时间:
2025-07-08

鹤龄自己也常对家里人说:“在老家这半年,我就像做了一场噩梦呀。”

虽然那场梦结束了,可是有多少人都跟鹤龄一样仍生活在可怕的梦境之中,连最小的杨赶一旦听到外面有较大的声响也会赶紧地跑到鹤龄面前并投入到她的怀抱里去,两只小小的眼睛里不时闪现着惊恐的目光。

面对陌生的邻居陌生的环境,鹤龄觉得有些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了,她很少出门,也有些怕见人,没事的时候总爱一个人在屋里坐着,渐渐地别人也不来找她玩了,她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

其实鹤龄心里还是牵挂着几个人的,有住在市里的瑞英,有住在西区的沙主任,还有住在三里庙的风妮,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大女儿杨起。

想到沙主任曾经对全家的帮助和照顾,特别是想到他那次对杨趁的收留,鹤龄就让杨越陪着她去了西区想看望一下这个心地善良的老人,可是到了西区以后几个老邻居才告诉她说,沙主任因心脏病突发己于去年秋天去世了。

杨越听了这个消息后当时就哭了,鹤龄也跟着流下了眼泪。

又过了几天,鹤龄带着杨赶去了市里,找到了瑞英。瑞英一看鹤龄来了,她吃了一惊,以为这娘儿俩是从乡下来的,后来听说他们己经搬回了济南,才高兴地说:“回来就好。”

鹤龄见瑞英仍然一个人生活,不由得要想起义海来,便问:“义海现在怎么样?”

鹤龄说:“他还好,我去看过他。”

鹤龄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便不再继续问下去。

鹤龄因为心里挂念杨起又不能去她家里看她,只希望通过瑞英了解一些有关她的情况,于是试探着问道:“这些日子你见过我家杨起吗?”

瑞英说:“我倒是在街上见过她几次,可杨起有些不想见我,都远远地躲开了。”

鹤龄便说:“你不要怪她,她也是怕别人说什么。”

瑞英忙说:“我哪里会怪她呢,我十分理解她。她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不容易。”

鹤龄又问:“你见到她的时候她是一个人还是跟别人一块走?”

瑞英说:“我见到她的几次她都是一个人,好像是在上下班的路上。”

鹤龄又问:“你看她像是快有孩子的样子吗?”

瑞英摇着头说:“不像。她的腰还是那么细。”

鹤龄又问:“她在哪里上班,你知道吗?”

瑞英想了半天说:“具体是什么样的单位我不清楚,可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倒是有点印象。要不,我带你到那附近看看去。”

鹤龄很想去,可是想到杨起的处境她只好叹息着说:“唉,还是不去了吧。见到她也不敢跟她说话,说不定还要给她引来麻烦。只要她活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从瑞英家里回来以后,鹤龄便有些懒懒的,她几次想去三里庙看看风妮,可几次都一拖再拖,不知不觉三年就下去了,最终也没有去看风妮,风妮也不知道他们己经又回到济南的消息。

1970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进行到了中期,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再次掀起新的高潮,城市里的青年都去农村插队落户了,有些思想觉悟高的家庭妇女也高喊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加入到这场时髦的运动当中去了。

各单位之间开始了一种比赛,要看哪一个单位走的人多,似乎走的人越多单位的领导就算把革命进行到底了。思想觉悟高的走了以后就轮到一般家庭了,可这些家庭都知道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天地,他们谁也不肯主动走,各单位的头头找不到他们的错,撵谁走也不可能,最后只能把目光再次集中到了曾经有过各种各样问题的家庭当中。

这家是资本家,应该把他们从城市里撵出去,于是这一家就被遣返回原籍了;那家是地主出身,也应该让他们回农村去接受改造,于是那家也走了;还有这一家的男主人是刚划成的右派分子,那么这一家人都得跟着倒霉,也得滚回老家去。

宪仆由于是现行反革命分子,他和他的家庭理所当然地要再次回到农村去了。看到与自己有差不多情况的家庭都走了,宪仆和鹤龄感到自己在这里的时间己经不多了,他们悄悄做着回去的准备,以防突然让走的时候两手抓瞎。

杨超在配件厂里干了将近三年,他虽然干的是最苦最累的翻沙工,可他的表现相当好,深受工人师傅的喜爱,大家都说再有转正的机会就一定要让杨超成为这个厂的一名正式工。

杨超在厂里努力工作,一下班就马不停蹄地跑回家去摆弄他的各种乐器。现在除了工作,他唯一喜爱的就是音乐,以前的几个朋友倒不怎么来往了。

这天他跟往常一样,下了班后他回到家就问鹤龄:“妈,有什么活要我干?”

他总是尽快地把母亲派给他的家务活做完好去尽情地徜徉在音乐的天地里。杨超脱着那件满身都是窟窿眼的工作服等着母亲分配给他家务活,可这次他等了半天鹤龄才对他说:“杨超,你什么都不用做了,好好洗个澡去吹你的笛子吧。”

杨超一听十分高兴,洗了洗以后换上干净衣服就进到他和杨越合住的那间屋里吹起笛子来,一首吹到杨越叫他出去吃饭。

吃饭的时候,杨超想起了师傅说的那件想让他转达正式工的事。尽管这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可杨超是个有话闷不住的人,他想早一点让父母替他高兴,便在吃第一口饭之前说:“爸爸,妈,我们厂的领导说了,今年的转正名额快来了,他们说这次不出意外肯定有我。”

宪仆和鹤龄听了这话却感到有些意外,他们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什么话也没说。

杨超以为这是父母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便替他们说:“我转了正式工就好了,每月就能比长森他们多挣好几块钱了。”

鹤龄这才说:“好啊。先吃饭吧。”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