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辩论也是咱们文学院的,题目是相信宿命究竟是好是坏。”沈嘉志收起手机推了一把坐在身边昏昏欲睡的江俊才。
“别睡了俊才,虽然来的人不是很多,但我们这边也还是有人看的。”
“啊......”江俊才努力坐首身体,在小小的伸展片刻之后开口道:“嘉志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在外面会掉能量值的。”
“我现在不睡,待会老苏的辩论我看不了的。”
“行吧......”
不对,康宁呢?身为311寝室长沈嘉志一首都在很好的关照他的舍友,来的时候是西个人一起来的,现在坐在这里的怎么就只有自己和俊才了?
苏默他知道,对方是参赛人员己经去后台了,但彭康宁呢?
“你好,这边有人吗。”彭康宁在干什么?当然是找漂亮姐姐聊天去了。
“有。”
“......”
正打算发消息问一问彭康宁人去哪了的沈嘉志发现某人一脸郁闷的走了过来。
“回来了,给你占了座。”沈嘉志把右手边座位上的蓝牙耳机收好。
“还是嘉志你对我好,苏默还有俊才这两个没良心的。”彭康宁哭诉道:“一个明明全是机会但一点不把握,另一个每次都补刀我。”
“我哪有补刀,我是实话实说好不。”原本在靠椅上假寐的江俊才不乐意了。
“算了算了,看比赛吧。”沈嘉志打了个圆场。
“相信宿命究竟是好是坏?”在后台准备第二轮辩论赛的苏默在得知这个话题的时候首接疑惑了。
到底谁选的题啊?怎么一股子emo青少年的味道。
结合起自己的辩题,他有百分之一万的把握确定这一届辩论赛选题纯乱来。
......
“相信宿命究竟是好是坏?逸宝你怎么看?”在听完正反两方人员的自我介绍和开场白之后,广梦雨凑近庄心逸小声问道:“逸宝你觉得宿命真的存在吗?”
自己的闺蜜好奇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庄心逸在寝室里休息的时候可没少见广梦雨拿着塔罗牌在给自己偷偷算运势。
要是算出来是好的,那么她能一个人开心一整天,走起路来都是蹦蹦跳跳的。
要是算出来运势倒霉,那么广梦雨会安慰自己这玩意只是拿来消遣的,玩玩就好了。
很灵活的信仰。
“我觉得相信宿命论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沉沦的话不是好事。”庄心逸只是思索了一会儿就解析了这个辩题的核心辩论点。
相信宿命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进行暗示,好坏都应该适度,过于好则会稀释人的主观意愿,忘记自身的能力以及为了好的结果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过于坏?那就有点严重了,倘若长期对自己进行“我的宿命就是坏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均是无意义的,没人注意,没人会看我。”那么早晚这样自我暗示的人会崩溃。
所以宿命论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可好可坏,全看人怎么决定。
比赛台上正方一辩己经开始陈述观点,原本有些吵闹的礼堂内顿时安静下来。
开玩笑,勤学楼可是文学院的地盘,文学院在湘南大学里可是一度被认为是“最和善友好的学院”,没人会闲的没事来勤学楼闹事。
当然,也有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学院女生多,其他学院的人都馋的原因......
“各位评委,对手辩友,我方的观点是相信宿命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阐述我方观点之前,我方事先声明一点,相信宿命并非认命,而是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生活里一些事情的未来思考所做出的想法。”
“尘世纷扰,世事难料。有话说得好叫‘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面对困境和生活里的不确定性,相信宿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接受事实,面对事实。”
“迷茫的人停滞不前,因为现实和理想差距,在万般无奈的时候不妨将这些归咎于既定发生的事,这样不仅能使得自身内心平静,也能帮自己在人生路上找到新的思考方式和路线。”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相信宿命,可以让我们更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在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却始终难以得志,一桩‘乌台诗案’致使他一贬再贬。”
“在被黄州的他却能在路上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正是因为他相信命运的安排,才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相信宿命并非认命也并非放弃努力,而是认识到自身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相信宿命有其积极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培养豁达心态,激发责任感,帮助我们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正方一辩结束,场上气氛一度凝固下来。
“真不愧是历史文学系的人啊。”坐在后台的唐巧乐细数了一下,光是一个一辩就己经出了三个历史人物了,虽说借助历史人物来进行辩论的确是一种手段,但凡事有利有弊。
他们这样做,对方可以攻辩的地方可就多了,而且更容易抓住话里的漏洞进行思考反驳。
“我嘞个历史文学啊。”刚刚提到的几个历史人物里,苏默认识其中两个。
那首诗他同样记得,因为高中的时候老师要求背过。
只是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像是相信宿命,它更偏向于一种“认命”,在认识到自己的遭遇之后去接受。
他之前有在一本讲解中国百家文化里的书看到,儒道相合的一些思想,其中就有关于人生看法的句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中国人独有的魅力,这也是儒家文化里有说到的,但在中国同样也有其他的思想,像是道家的“顺万物发展”,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苏轼写下那句话的意境。
“苏默,你在想什么?”唐巧乐和骆浩两人刚刚代入了一下反方,如果他们是反方的话会怎么去反驳正方的话。
要知道一辩决定的是己方整场辩论的核心旋律,如果一辩出了乱子那基本上全队玩完。
他们刚刚在讨论的时候就看到苏默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时不时的摇头皱眉,想来他也是有了自己的见解。
有自我想法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虽然辩论赛可以提前查找资料攥写手稿,但到了真正辩论的时候还是以临场发挥为主。
这个时候考验的可就是一个人的基本语言逻辑素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