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袁术在厅堂里,传唤了袁懿、袁仁、袁胤三兄弟前来商议要事。
当这三兄弟进入厅堂时,袁术就有清晰的看到。
这三兄弟的眼睛都还有些红肿......不是有些红肿,而是非常的红肿,一般情况下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说起来,这也并非没有缘由。
毕竟,他们己经连续哭泣数日之久了。
即便其中有些许做作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演技,至少让人乍一看难以察觉其中的破绽。
在这个时代,社会风气便是如此。但凡家族中有长辈离世,后辈们往往会经历一段漫长而繁琐的折腾过程。不仅要举行各种丧礼仪式,还需守孝三年。
然而这并非完全出于真心的孝道,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压力所致。
因为如果别人都这样做,而你却不做,那么必然会遭到他人的闲言碎语和指责。
尤其对于那些即将踏入仕途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做到,又怎能指望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呢?
所以孝道在某种程度上,己经成为了官员晋级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无论内心是否情愿,这孝道都必须要守。
历史上许多极为夸张的孝顺之举,也都是出至于这一百年左右。
因为越是孝顺,那么仕途就越是顺畅。
首到下一个百年的时候,其孝顺之举己经夸张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后,朝廷才不得不制止了这种行为。
不然的话,这种事情还不知道会发展到那一地步。
都说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但其实在朝堂上也是一样。
只要有什么行为能够让仕途变得更为顺畅,那么就一定会引起所有官员们的争先模仿。
至于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
而此时此刻,袁术将他们三兄弟找来后,就是为了与他们商议这个守孝的事情。
若是按照以前的情况来说,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袁家身上,那是毫无疑问的,这三兄弟都得为父守三年。
原因无他,一来是因为孝道乃人伦之根本。
二来则是因为袁家作为名门望族,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世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如终上所述。
然而如今的情况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朝廷的任命之权,如今都掌握在袁术一人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守孝与否,其意义在袁术看来,就己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二哥!”
袁胤率先拱手回答道,“如今正值天下大变之际,每多耽误一天,便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
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接着继续说道:“小弟愿意以忠代孝,待将天下彻底平定之后,再回到家中为父守孝。”
袁术看着袁胤,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极为赞同的点了点头。
毕竟这件事情在回来的路上时,袁术就己经与袁胤商量过了。
在这关键时期,如果还让自家最为信任的兄弟去守孝,那无疑是一种极其不明智的做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缺心眼了。
待袁胤表完态之后,袁术稍作停顿,然后将目光缓缓投向袁懿与袁仁两兄弟。
他的眼神温和而又带着一丝期待,轻声问道:“懿兄与仁弟呢?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袁懿和袁仁两人当即对视一眼,从对方的眼中都看到了其中意义。
毕竟刚才袁胤的表态中,就己经很明显地透露出袁术的意图,他们自然也能猜到袁术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袁懿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公路啊,如今你是我袁家的家主,你的决定就是我们袁家的决定。”
“你有什么吩咐,尽管安排便是,我们兄弟二人绝对不会有二话。”
袁仁紧接着附和道:“是啊,二哥,眼下正是我袁家最为关键的时刻,我们兄弟之间理应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听到袁懿和袁仁的回答,袁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连连点头道:“那就好,那就好........”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相信,只要我们袁家兄弟团结一致,将来这天下,必定会落入我袁氏之手!”
袁仁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说道:“二哥所言极是,好一个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啊!”
然而,就在这时,一旁的袁懿却突然发出了一声轻叹:“唉.........”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这安静的厅堂里却显得格外清晰。
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袁术见状,稍显疑惑的问道:“懿兄,你为何叹息?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袁懿摇了摇头,缓缓说道:“我只是突然想到,如果本初也在这里的话,那该有多好啊。”
一提到袁绍,厅堂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原本热闹的讨论声也顿时戛然而止。
........
“哈哈哈......”
很快,只见袁术突然大笑起来,豪声说道:“无妨无妨,他有他的路要走,我们有我们的路要走。”
“他袁本初想要出去自立门户,那就让他去做好了,又何需对此叹息?”
紧接着,袁术见时候差不多了,便开始向他们说起了正事。
没有别的,除了早己安排好的袁胤之外。
袁术便让袁懿任荆州刺史,袁仁为豫州刺史,为朝廷代管一方。
虽然这二人本事没那么大,但毕竟是大家族出身,下限就摆在这里,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且汝南出身的他们,对于这两地也都比较熟悉。
但做多少事情不好说,但总归还是能做点事情的。
袁术深知,在这创业初期,还是需要自家人来帮衬才行。
至少目前的袁家子弟们,还是比较团结的,可以给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