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
吏部,贡院。
新科秀才赵长智,正在参加吏部举办的铨选试,即“关试”。
关试是一个只有两道判词的小考试,通过率非常高,属于象征意义。
接着,吏部正式开始对登榜考生,进行铨选。
铨选指标,主要有四个。
身:体貌丰伟。
言:言辞辩正。
书:楷法逎美。
判:文理优长。
以上四个皆可取,则以德行、才华,为主要标准。
贡院考场上。
吏部考功员外郎卢承庆,看了眼赵长智英俊的相貌,笑着道:“长智,你体貌丰伟,有着一手锋芒毕露的瘦金体书法,且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从家世、才华、德行、文理等方面来衡量,吏部铨选给你上上等的评价!”
“多谢恩师!”
赵长智行了一礼。
作为今年科举的主考官。
所有上榜学子,都算是卢承庆的门生。
赵长智问道:“恩师,弟子想考科目选,不知可否?”
“科目选?”
卢承庆有些意外。
赵长智通过吏部铨选后,已经可以回家等待朝廷安排具体官职。
当然,这个时间说不准。
兴许是两三月,兴许是半年,亦或是两三年,甚至七八年。
而选择参加科目选的话。
通过即可正式授官,且获得较高的官职。
具体考试内容,则是拔萃科试判三条,博学宏词科试文三篇。
卢承庆问道:“你选书判拔萃,还是博学宏词?”
“博学宏词!”
赵长智斩钉截铁道。
博学宏词科要求很高,既要学识渊博精深,又要文词优美恢宏。
考试内容,分为诗、赋、议论各一篇。
“也好!”
卢承庆抚须笑道:“既然你意已决,老夫便上奏吏部侍郎韦挺,由他来对你进行考核!”
“多谢恩师!”
赵长智连忙道谢。
……
翌日时分。
赵长智再次来到贡院,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主考官,正是吏部侍郎韦挺。
拿到试卷之后。
第一题,所试《洛出书诗》,用题中的入声字“洛”、“出”限韵。
赵长智稍稍思索,便动笔写诗。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
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
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
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
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
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
此诗用“出”为韵,完全符合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格式。
接下来。
赵长智看向第二题。
第二题是《旗赋》,始有八字韵脚,所谓“风日云野,军国清肃”。
他稍稍思索,便动笔一蹴而就。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灭霜空。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鸟,飞天断鸿……”
“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
“月阵联云,星旄斗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
“明明我君,四海无尘。立徽号,建鸿勋;为旗削蚩尢之迹,画蛟龙之文。信侔功於巢燧,谅比德於姜云。奄有天下,体国经野,览兹旗之财成,故可得而言者……”
“徒观其进退缤纷,旖旎三军;可仰可则,光辉一国。蔺示迷於指南,何登车而逐北?塞断连营,幸遇时清;对岌岌之台殿,闲悠悠之旆旌。陵紫霄而风埽,逗碧落以云萦;摆帝楼之晴树,弄天门之晓旌。”
“高则可仰,犯乃不倾;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满而望盈。时亨《大畜》,於何不育?永端容於太阶,皇风之清肃。”
全文洋洋洒洒327字,文辞雄劲,用韵准确。
第三题是议论文。
题目是朝廷安民之策。
赵长智提起书写,笔走龙蛇,很快答完。
……
全部写完后。
他检查一遍后,将其交给主考官韦挺。
韦挺看了眼卷面内容,满意的点点头。
他笑着道:“赵秀才,博学宏词科,每年仅录取三人。
我们会详细阅卷,并经过中书省复核,再呈给陛下,最后才下敕公布。”
“学生省得!”
赵长智拱手道谢。
据他所知,博学宏词科录取人数,宁缺毋滥,不会超过三人。
换言之,录取难度极大。
但他有信心通过考试。
一旦通过,他就能较快入仕,获得较高的官职。
……
七天之后。
太极宫,两仪殿内。
李世民看到了中书省递来的卷子。
答卷人,是新科秀才赵长智。
对于这位学子。
李世民印象很深。
相比进士科。
秀才科之难,难于上青天。
赵长智能以上上等的成绩,成为贞观五年辛卯年秀才,可见其能力。
详细阅卷后。
他满意的点点头。
其博学宏词科的考题,答的出类拔萃,文藻华丽,挑不出一丝瑕疵。
再结合他秀才科的试卷。
赵长智此人,的确才华横溢!
想到这里。
李世民在中书省呈上的奏疏上,批阅一行字:“赵长智,有治国惊世之才,可授国子监太学博士。”
写完之后。
李世民心里有些感慨。
前段时间,他还觉得蘇州赵家人才济济。
此次科举。
秀才科头名是赵长智。
进士科状元是赵长端。
两人均来自蘇州吴县。
赵家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真是江山社稷之福!
……
翌日。
赵长智收到了吏部授官的文书。
他作为辛卯年秀才,被授予国子监太学博士一职,官阶正六品上,即刻上任。
太学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亦备咨询,参议礼仪,教书育人。
对此,他非常兴奋。
其实,他报考秀才科,要比进士科冒险的多。
稍有不慎,就会名落孙山。
当然,风险越大,回报也就越大。
现在……
赵长智成为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要比进士科出身的人,少走十年弯路。
想想也是。
进士科状元,通常获封正九品上的校书郎,最多也就正七品上的国子四学博士。
而他起步就是正六品上,瞬间成为家族官职最高的人!
念头至此。
赵长智深吸一口气。
国子监太学博士,既是荣耀,也是鞭策。
太学生,要么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要么是郡县公子孙,亦或是从三品官员之曾孙。
想要教导这些学生。
没有真才实学可不行!
换言之,他想要胜任太学博士,必须更加用功读书,朝着一代大儒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