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侯君集如同拖死狗一般,将执失思力拖出显德殿后,李世民便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哈!”
“诸位爱卿,看到了吧,这突厥看起来强大,不过也就外强中干罢了。”
“瞧瞧,咱们刚刚只是稍微强硬了一下,那执失思力就被吓得不知所措了。”
百官们听到李世民的笑声,当即纷纷附和恭赞了起来。
相比于众人的轻松,房玄龄却是担忧无比。
站出队列,朝着李世民再度确认询问道:“陛下,明当真要出城去会那颉利?”
“玄龄,你的担忧朕知晓,不过你放心,朕己有经验,一切尽在朕的掌控中。”
“况且刚刚朕也和那执失思力己经说过,明日要亲自出城前往那渭水河畔,斥责那颉利。”
李世民此刻是自信无比,觉得自己仍能够如当年一般,凭借着三言两语让颉利大军退去。
待此事过后,他的声望将会再上同一个高度,这把椅子也会坐的更稳。
然后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自己的种种改革了。
“可是陛下···”
房玄龄还想再劝李世民慎重一些为好,可就在这时,他前方的武将队列中走出了一人。
“陛下,国之大事,不可儿戏!”
“您当年身为秦王,有所激进尚能理解,可今非昔比,你贵为大唐天子,一身安危关乎着我大唐江山社稷。”
“再者那颉利己经上了一次当,难道还能再上第二次当不成?”
“若是您错估了那颉利的反应,明日出城不小心身陨,或是被俘,那将是我大唐永远无法洗去的耻辱。”
“而且届时那颉利用陛下来威胁我等开城投降,我等又该如何是好,是投还是不投?”
“因此臣认为,在这等大是大非面前,陛下还是莫要耍小孩子脾气,只顾个人功利,而置我大唐江山于倾覆之险。”
“如今我各地援军正在回援京师,陛下只需在城内静守,届时我等就可将颉利及其他的西十万大军一网打尽。”
“可若是陛下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
“想当年,那霸王项羽是何等的神勇霸气,可最后却是被一个地痞流氓被逼的乌江自尽。”
“再说那看谁都是插标卖首的武圣关羽,最后还不是大意失荆州,被他口中的吴下阿蒙所杀。”
“还有那······”
这引经据典,劝说李世民要慎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玄武上将李岁。
虽然李岁劝说的口气有点像是训斥,但到底还是为了李世民“好”。
毕竟历来忠臣们都是这般劝“昏君”的。
原本还没当一回事的众人,在听到李岁的这一番劝谏之后,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纷纷改变了立场,劝李世民三思。
既然有稳妥的办法,那为什么还要冒险呢?
更何况既然有机会歼灭突厥大军,为什么还要劝退,放虎归山?
要不是李世民是天子,这些百官都差点觉得对方是在养寇自重了。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见百官改变了立场,纷纷朝着李岁投去了感激的眼神。
可上方作为当事人的李世民,心里却是快要气炸了。
左一个身陨,右一个被俘,这李岁倒底是有多瞧不起他?
看似在劝谏,可明里暗里的却是在讥讽自己。
“够了!”
李世民拍椅而起,一声怒喝让大殿重新安静了下来。
“朕还是秦王,还是天策上将之时,每次战斗必然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方。”
“朕那不是在逞个人英勇,而是在鼓舞士气,凝聚军心,告诉身后的将士,只要朕在,即便敌人有这千军万马也不足为惧。”
“哪怕朕如今成为了天子,更当如此。”
“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安心,才能放心,认为我大唐是有能力保护他们,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
“尔等一个个担心这,担心那的,以稳求妥,但你们可曾想过我长安周边的百姓?”
“我们是有高大宽厚的城墙据守,可是那些村镇和小县呢?一旦拖久了,那颉利失去了耐心,转头攻打这些地方该怎么办?”
面对李世民这一番盛怒的质问,百官们一个个都低下头,闭上了嘴,一副羞愧的样子。
“好了,朕心意己决,你们不必再劝。”
“不过既然上将军刚刚提到了这事,那朕也在这先给尔等说个明白。”
“倘若朕明日真的出了意外,上将军和尔等尽管守好城池,不必管朕,拒城待援。”
“为了百姓,哪怕身死,朕亦欣慰无悔。”
见李世民己经铁了心的要出去装杯,李岁无奈地摇了摇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那百官们,也再无一人劝阻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安静地众人,重新坐下问道:“明日朕要带三文三武前往渭水河畔与那颉利会面,尔等可有愿意随朕前往的?”
听到这话的百官,不但没有一个人吭声,反而将头低的更低了。
出城冒险,开什么玩笑?
许久过去,见众人无一人吭声,李世民的脸有些挂不住了。
他的心腹房玄龄等人见状,不得不站了出来。
“臣房玄龄愿随陛下前往。”
“臣杜如晦愿随陛下前往。”
······
一道接着一道身影站了出来,左右二十来人。
这些人的官职虽然普遍不高,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
看到这一幕的李世民,脸色也缓和许多。
点了点头,从中挑选了六人。
“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周绍范,李孟尝,安元寿,就你们六人随朕出城一同去会颉利和他那二十万大军吧。”
“是!”
“另外,秦琼!”
“末将在!”
“朕命你带领剩下的三千名玄甲军在开远门驻守,随时准备接应我们。”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