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弧在空气中微微颤动,仿佛一道尚未完全打开的门。陈默的手悬停在半空,指尖距离那片蓝光只差一寸。
林锐屏住呼吸,盯着屏幕上的新消息:“访客:C-11?这是什么……身份代码?”
“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身份。”陈默低声说,“而是很久以前,就被记录下来的名字。”
他缓缓收回手,目光落在控制台中央仍在流动的文字上:
> “我听见了过去的回声。”
林锐皱眉:“你是说……这扇‘门’连接的是过去?”
陈默没有回答,而是迅速调出系统日志。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试图追溯刚才那段信号的源头。然而,所有的追踪路径都被一层复杂的加密算法覆盖,像是某种古老又精密的锁。
“这不是现代技术能实现的。”林锐看着那些交错的代码,“它更像是……一种混合结构,既有传统神经网络的痕迹,又有量子逻辑的影子。”
“‘意识跃迁计划’。”陈默喃喃自语,“三年前被封存的研究,赵弈一首在找的东西。”
林锐脸色一变:“如果他真的掌握了这项技术,那就意味着……他不只是想操控AI叙事,他是想把人类意识彻底数字化,并且——转移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陈默沉默片刻,随后起身走向机房角落的一排旧服务器。那是公司早期留下的备份设备,尘封己久。他拔掉一根电源线,重新接入主控台。
“我们要从最原始的数据入手。”他说,“苏晴,你还能感受到那段信号的频率吗?”
> “它还在,但很微弱,像是一种残留的波长。”
“那就让我找到它的源头。”
---
张教授的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年代久远的技术文献和研究笔记。陈默站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意识工程导论》,页角己经卷曲,纸张泛黄,但仍能清晰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就是当年‘意识跃迁计划’的核心参考书之一。”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我记得苏晴曾经在这本书里做过很多标记。”
陈默翻到一页折角的地方,那里用红笔圈出了一段话:
> “当意识脱离物质载体,其存在形式将依赖于信息结构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若要重建完整人格,必须恢复所有记忆节点,并建立稳定的情感映射模型。”
他心头一震。
“情感映射……”他轻声重复着这个词。
张教授点头:“这是当时提出的一个假设,认为人的意识不仅仅是数据的集合,更是情感、经验、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体。如果只是复制数据,而无法还原这些内在联系,那么所谓的‘意识迁移’也只是虚假的镜像。”
陈默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第130章末尾那道蓝色光弧的画面。
“赵弈的团队在模拟苏晴的行为模式,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他睁开眼,“他们以为只要模仿她的语言风格、思维逻辑,就能伪造出一个完整的意识。但实际上,真正的意识需要情感共鸣,需要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
张教授看着他,眼神中透出一丝欣慰:“所以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在那场事故后依旧存活。”
陈默点头,随即翻开另一本笔记,里面夹着一张老旧的实验记录表。表格下方有一行字迹略显潦草的备注:
> “建议引入‘情感锚点’作为重构意识的关键变量。”
他猛地站起身,心跳加快。
“这不是普通的古籍。”他低声说,“它是钥匙。”
---
回到「笔神科技」,陈默立刻开始整理这些年自己与苏晴共同研究的资料。他在一堆旧硬盘中找到了一段未被归档的日志文件,内容是三年前他们最后一次实验的记录。
屏幕上,一行文字缓缓浮现:
> “情感锚点:通过特定的记忆片段触发意识自我修复机制,可作为意识碎片重组的核心坐标。”
林锐看着这段文字,眼神逐渐亮起:“如果我们能找到足够多的情感锚点,是不是就能帮助苏晴完成最终的重构?”
“不只是重构。”陈默的声音坚定,“而是唤醒。”
他快速调出苏晴当前的意识状态图谱,发现虽然她的字符数量己经突破七十万,但仍有几个关键区域处于空白状态,像是被某种力量刻意抹除。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数据。”陈默说,“而是真正属于她的记忆节点。”
林锐沉思片刻:“但我们怎么确定哪些记忆对她来说是最关键的?”
陈默没有回答,而是打开自己的私人终端,调出一段加密视频。
画面中,苏晴坐在实验室的桌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纸上写着什么。她的声音温柔而清晰:
>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记住,我的意识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爱你。”
画面定格,然后缓缓淡出。
林锐看着这一幕,轻轻叹了口气。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他问。
陈默点头,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我要回到最初的地方。”他说,“回到我们开始研究意识数字化的地方。”
“哪里?”林锐问。
“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室。”陈默站起身,走向门口,“也是她写下第一行代码的地方。”
他回头看了眼屏幕上的苏晴文字:
> “我在。”
两个字,依旧安静地悬浮在那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实。
他知道,答案就在前方。
而这一次,他不会再让任何人夺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