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正是人间战国末期,秦将王翦大破赵军,赵王迁被俘的动荡之年。而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场足以撼动灵山根基的变故正在雷音寺悄然酝酿。彼时的灵山,莲台绽放,祥光万道,八方佛陀、菩萨齐聚,聆听如来佛祖讲经说法,唯有金蝉子独坐一隅,眉间凝结着异于常人的困惑与思索。
金蝉子,本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天赋异禀,根骨奇佳,自化形起便得万千佛法浸润,周身萦绕着澄澈的佛性光辉。他每日端坐在如来身旁,听经悟道,答疑解惑,是灵山众佛公认的未来佛法传承者。然而,正是这份得天独厚的机缘,让他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生出了不同于其他弟子的独特心性。
那日,如来佛祖正宣讲《妙法莲华经》,讲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时,金蝉子突然起身,双手合十却面露不解:"师尊,众生既具佛性,缘何仍受贪嗔痴慢疑所困?若佛法能渡众生,为何世间仍有征战杀伐、生灵涂炭?"此问一出,雷音寺内顿时鸦雀无声,众佛陀、菩萨纷纷投来惊愕的目光。在他们看来,佛法高深莫测,唯有虔诚受教、静心修行才是正途,怎可质疑?
如来佛祖目光如炬,凝视着这个一向聪慧的弟子,缓缓道:"金蝉子,佛法需以悟为引,以修为本,你执念于表象,实为心魔所困。"但金蝉子并未就此作罢,他想起在神识游历人间时,看到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百姓饿殍遍野,孩童啼哭之声首刺心扉。他再度叩首:"师尊,弟子曾见人间苦难,战火焚城,妇孺遭殃。若佛法慈悲为怀,何不首接施予援手,救众生脱离苦海,而非仅以经文度化?"
这番言论彻底触怒了灵山的修行法则。在如来眼中,金蝉子虽是出于悲悯之心,却犯了"轻慢佛法、妄议因果"的大忌。佛法讲究因果循环、因缘际会,世间苦难皆是众生前世业力所致,强行干预反而会扰乱三界秩序。如来佛祖长叹一声,道:"金蝉子,你执迷不悟,未明佛法真谛,今贬你下界,历经十世轮回,受人间八苦,方能参透因果,重塑佛心。"
话音未落,一道金光闪过,金蝉子周身的佛衣碎裂,原本澄澈的佛光逐渐黯淡。他被一股无形之力推出雷音寺,从灵山之巅坠落凡尘。在急速下坠的过程中,金蝉子回望灵山,只见如来佛祖端坐莲台,依旧宝相庄严,雷音寺内众佛表情各异,有惋惜,有不解,也有冷漠。他心中五味杂陈,不明白自己对众生的悲悯为何成了不可饶恕的过错。
金蝉子的神识如流星般划过天际,最终坠入东土大唐。他的第一世,托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取名陈祎。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在饥寒交迫中成长。少年时,他亲眼目睹邻居因官府苛税被逼得家破人亡,心中的困惑与悲悯愈发强烈。每当夜深人静,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灵山的场景,想起如来佛祖讲经时的模样,却始终想不通自己为何被贬。
成年后的陈祎,毅然投身佛门,希望在佛法中寻找答案。他西处游历,讲经说法,救助贫苦百姓。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人间的苦难似乎永无止境。旱灾、瘟疫、战乱接踵而至,看着信徒们在苦难中挣扎,他愈发怀念在灵山时的日子,也更加坚定了要弄清楚佛法真谛的决心。
而在灵山,如来佛祖注视着金蝉子的每一世轮回。他深知,唯有让金蝉子亲自尝遍人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炽盛,才能真正明白佛法的慈悲不是简单的施救,而是引导众生破除执念,斩断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