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8年,正值战国纷争的秦昭襄王十九年,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而东胜神洲之外的茫茫沧海,却承载着一只石猴的求道宏愿。美猴王驾着简易竹筏,在惊涛骇浪中漂泊数月,终于踏上西牛贺洲的土地。他抖落满身咸涩海水,望着陌生的城池街巷,眼中闪烁着既好奇又坚定的光芒——这方天地,将成为他叩开仙门的起点。
一、市井迷途:异乡土地的懵懂探索
初入西牛贺洲,美猴王被眼前的繁华景象震撼。街道上车水马龙,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商队的驼铃与工匠的锤凿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他模仿凡人的模样,赤着双脚在青石板路上蹦跳前行,却因举止怪异引来无数侧目。
在绸缎庄前,他盯着五彩斑斓的布料抓耳挠腮;路过酒肆时,被蒸腾的香气引得垂涎三尺;看到孩童嬉戏,便忍不住加入其中翻跟头、扮鬼脸。然而,当他试图向路人打听长生之道时,换来的却是嘲笑与驱赶。有人骂他是"野猴子",有人将他当作耍把戏的伶人,甚至有衙役举着棍棒追逐驱赶。
美猴王渐渐明白,在这尘世中,仅凭蛮力与天真无法寻得仙缘。他开始收敛性子,学着人类拱手作揖,用半生不熟的言辞向老者请教。可得到的答案不是"生死有命",便是"莫要痴人说梦"。就在他满心沮丧时,远处山峦间隐约传来的悠扬樵歌,如同一缕曙光,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
二、樵夫指路:灵台方寸的神秘召唤
循着歌声,美猴王来到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前。只见一位樵夫正倚着古松,手中斧头还沾着新鲜的木屑,口中唱着:"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
美猴王眼睛一亮,急忙上前长揖:"老神仙慈悲!指点我条长生路吧!"樵夫慌忙摆手:"我哪是什么神仙?不过是个砍柴度日的凡人。"美猴王却不依不饶:"你方才唱词里尽是超凡脱俗之语,怎会不是仙人?"
樵夫被缠得没法,指着云雾深处说:"此山唤作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位菩提祖师,称名'须菩提',门下弟子无数,个个学得长生妙法。只是那祖师神通广大,肯不肯收你,就看你的造化了。"
美猴王大喜过望,连声道谢后,撒开腿便往山上狂奔。一路上,奇花异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珍禽异兽在林间穿梭嬉戏,更有瀑布如白练垂落,溪水叮咚作响。他愈往高处走,愈觉心神宁静,隐隐有祥光笼罩之感。
三、仙门得入:祖师赐名的机缘巧合
历经三日跋涉,美猴王终于见到了斜月三星洞。只见洞门紧闭,门前古柏参天,两侧石碑刻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透着一股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他屏息凝神,轻叩洞门。
吱呀一声,门后走出一位仙童,玉冠锦袍,面容清秀:"可是远方来的求道者?师父早己算到,命我在此等候。"美猴王又惊又喜,跟随仙童穿过层层回廊,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
殿内檀香袅袅,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端坐蒲团之上,正是菩提祖师。祖师上下打量美猴王,见他浑身金毛闪烁,目若朗星,虽举止野性未脱,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灵韵,便问道:"你从何处来?姓甚名谁?所求何事?"
美猴王将自己自花果山诞生、出海求道的经历一一诉说,最后跪地叩首:"弟子无姓无名,只求师父赐名,传授长生妙法!"祖师捻须笑道:"你身躯虽是猢狲,却颇通人性。猢字去了反犬旁,胡乃古月,属阴;狲字去了反犬旁,孙乃子系,属阳。就赐你姓'孙'吧。我门中有十二字辈分,'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你排'悟'字辈,便叫'孙悟空'如何?"
孙悟空大喜过望,连磕响头:"好!好!好!从今往后,我便是孙悟空!"
西、三更授艺:七十二变的玄妙传承
然而,入门后的日子并不如孙悟空想象中顺利。祖师每日讲经说法,内容涵盖儒释道三教,却从不提及长生之术。孙悟空随师兄们洒扫庭除、砍柴挑水,心中虽焦急,却也耐心等待。
如此过了六七年。一日,祖师讲经时突然发问:"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术字门中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你学不学?"孙悟空摇头:"不学!不学!不能长生,学它何用?"
祖师又问:"流字门中三教九流,看经念佛、朝真降圣,你可愿学?"孙悟空仍摇头:"也不学!"
接连问了"静"字门、"动"字门诸般法门,孙悟空统统拒绝。祖师突然大怒,拿起戒尺在他头上连敲三下,倒背着手走进内室,将门重重关上。
众师兄吓得脸色苍白,纷纷指责孙悟空惹恼了祖师。唯有孙悟空抓耳挠腮,忽然灵机一动——祖师敲三下,莫不是让我三更时分前往?关了前门,难道要我从后门而入?
当夜三更,孙悟空轻手轻脚来到祖师寝室外。门果然虚掩着,室内烛火摇曳。祖师见他到来,欣然笑道:"果然是个灵猴!既然识得奥妙,我便传你长生不老之术,再授你七十二般变化,如何?"
孙悟空喜极而泣,连连叩谢。自此,每至深夜,祖师便将那长生妙法、地煞变化倾囊相授。孙悟空天赋异禀,一点就通,不出数年,便将七十二变练得炉火纯青,一个筋斗云便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而这段从石猴到孙悟空的求道历程,也成为了他传奇人生中最关键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