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那次短暂而极具冲击力的相遇后,穆宁和商南屿之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冷战”。
项目沟通的层级被刻意拔高,商南屿不再首接过问设计细节,所有指令都通过他的助理或技术负责人传达。即便是必要的会议,他也极少发言,目光更是刻意避开穆宁所在的方向,周身散发着拒人千里的冰寒气息。
穆宁也强迫自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她不再去揣测商南屿抽屉里的旧发卡,不再去想他眼中那浓得化不开的阴郁,更刻意忽略林晚宜偶尔发来的、带着“关怀”实则试探的项目进度询问信息。她只想把“云端艺廊”做到最好,用专业和成果来证明自己,也……来填满心底那份因他疏离而悄然扩大的空洞。
这天,南屿科技的技术负责人找到穆宁,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核心艺术品“星尘之泪”的3D扫描模型在“引力场”粒子流环绕下,出现了微妙的材质渲染失真,原本温润流转的星云光晕,在某些角度会呈现不自然的颗粒感。
“我们尝试了所有常规的材质渲染优化方案,效果都不理想。”技术负责人眉头紧锁,“商总要求必须解决,不能影响最终体验。”
穆宁仔细查看了问题模型和渲染日志,发现这是一个涉及光线追踪、粒子物理碰撞和材质散射叠加的复合型难题,极其复杂。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天,查阅了无数资料,做了无数次参数调整模拟,依旧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夕阳西下,窗外的天空染上橘红,她的电脑屏幕上依旧布满着令人沮丧的错误提示框。
疲惫和挫败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她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目光无意识地投向窗外。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一条信息弹了出来,发件人是那个熟悉的本地陌生号码:
“‘星尘之泪’渲染问题,核心在于粒子流与材质散射的共振干扰。”
“尝试降低粒子碰撞频率阈值,并启用次级散射通道的权重补偿。”
“参数范围参考:碰撞阈值0.7-0.9,补偿权重0.3-0.5。”
“——商南屿”
信息没有任何寒暄,首指问题核心,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参数调整方向和范围!
穆宁的心猛地一跳。她几乎是立刻按照信息中的思路,在渲染引擎里调整了粒子碰撞频率阈值,并启用了材质次级散射通道的补偿权重。当她将碰撞阈值设定在0.8,补偿权重设定在0.4时,屏幕上那令人头疼的颗粒感如同魔法般消失了!“星尘之泪”温润流转的星云光晕完美呈现,在粒子流的轻柔环绕下,美得惊心动魄!
巨大的喜悦和如释重负瞬间淹没了她!困扰一天的问题,竟被他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这份精准到可怕的洞察力和技术能力,让她震撼不己。
然而,喜悦过后,一股更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明明在“冷战”,明明对她视而不见,却为何在深夜,在她最无助的时刻,精准地投来这枚关键的“弹药”?
这算什么?公事公办?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护着周全”?
穆宁盯着屏幕上完美渲染的“星尘之泪”,又看看那条简洁冰冷的信息,心乱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