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风流

第1章 诗社惊鸿一瞥

加入书架
书名:
今古风流
作者:
洛洛君丫
本章字数:
5808
更新时间:
2025-07-09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灯光总是亮得有些惨白,将桌案上摊开的《东坡乐府》明刻本映照得纤毫毕现。林晚秋捏着细如牛毛的镊子,指尖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发颤,小心翼翼地剥离一页粘连了三百年的焦脆纸缘。工作台另一侧,苏轼正襟危坐,捧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眉头拧成了“川”字。指尖划过“二维码”词条下的解释,他抬头望向窗外的车水马龙,眼神里混杂着孩童般的好奇与哲人般的困惑。核舟被他用红绳系了,贴身藏在旧式棉麻衬衫的内袋里,隔着布料,只留下一个微小的凸起轮廓。

“林姑娘,”他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修复室里显得格外清朗,“这‘内卷’一词,倒与当年汴京科考,万千举子争过独木桥的惨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顿了顿,指尖敲了敲词典,“卷得如此花样百出,连耕田犁地、贩夫走卒皆言‘内卷’,却是吾辈当年万万料想不到的。”

林晚秋没抬头,嘴角却弯起一丝无奈的笑:“苏先生,您昨天刚弄明白地铁闸机,今天就研究‘内卷’,这学习速度才叫内卷。”她小心地将剥离成功的书页覆上专用修复纸,“中文系下午有个‘暮春诗会’在古籍阅览区隔壁,陈教授让我去送份材料。您……要不去花园透透气?”她实在担心这位“行走的宋词活化石”在全是玻璃幕墙和电子屏的现代诗会上受刺激。

苏轼合上厚重的词典,目光却投向窗外不远处绿荫掩映的古典园林式建筑——那是图书馆附设的“文心阁”,此刻正隐约传来丝竹与吟诵之声。“诗会?”他眼中沉寂许久的星芒倏然点亮,那是属于西园雅集、属于赤壁唱和的灵魂之火,“既有丝竹,岂可无诗?当去一观!”

文心阁内,空调冷气开得很足,却吹不散空气中悬浮的、属于年轻人的躁动与一丝表演性的风雅。仿古的厅堂布置着几案蒲团,角落里甚至煞有介事地点了一炉电子熏香,袅袅烟雾无声地弥散着工业香精的味道。十几名中文系学生围坐,中间立着一台造型流畅的银色设备,顶端的蓝色光环规律地明灭着。

“这是我们‘新浪潮诗社’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最新合作成果——‘诗魂’AI创作平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挑染了几缕紫色的男生站在设备旁,语气激昂,他是诗社社长李锐,“只需输入关键词和情绪基调,它就能在0.3 秒内生成符合格律、意境深远的原创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以‘暮春’‘怅惘’为主题,见证科技与古典的完美交融!”

学生们发出捧场的惊叹和掌声。有人拿出手机录像。李锐在平板电脑上快速点按了几下。银色设备顶端的蓝光急促闪烁了几下,一阵轻微的嗡鸣后,侧面的显示屏上,一行行工整的楷体字流畅地滚动出现:

> **《鹧鸪天·暮春感怀》**

> 风絮飘残己化萍,绿杨影里鹧鸪鸣。

> 韶光暗逐东流水,惆怅空阶苔自生。

> 心耿耿,意难平。落花时节怯逢迎。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情。

“好!” “意境太到位了!” “绿杨影里鹧鸪鸣,画面感绝了!” 赞叹声此起彼伏。几个女生忙着拍照发朋友圈。李锐脸上洋溢着掌控科技前沿的得意。

“啪、啪、啪。”

三声清脆、缓慢,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的掌声,突兀地在门口响起,压过了室内的喧闹。

所有人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素色棉麻衬衫、身形颀长、气质疏朗的中年男子斜倚在雕花门框上,不知己站了多久。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却像探针般扫过那台闪烁蓝光的机器,又落回显示屏上的词句。正是苏轼。

李锐被打断,有些不悦:“这位先生,您是?”

“路人,闻丝竹声而来。”苏轼信步走入厅堂,步履从容,目光却依旧锁在那首《鹧鸪天》上,眉头微蹙,仿佛在审视一件有瑕疵的古董,“词,是工整的。平仄无误,韵脚也押得稳当。堆砌意象也算熟稔——风絮、绿杨、鹧鸪、落花、空阶苔痕……暮春该有的,一样不少。”

他的语调平淡,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让室内的嘈杂瞬间低了下去。学生们面面相觑,李锐的脸色沉了下来:“堆砌?先生,这是AI深度学习百万首古典诗词后,提炼出的最精纯意境!”

“意境?”苏轼轻轻摇头,走到那台“诗魂”前,修长的手指虚点屏幕,“‘风絮飘残己化萍’,此句化用吾……嗯,化用古人‘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之意,却只得其形。柳絮化萍,本是杨花飘零、身世浮沉之叹,你这里,只剩一个轻飘飘的‘己化萍’,无根无由,何来怅惘?”

他踱了一步,目光如炬:“‘绿杨影里鹧鸪鸣’,鹧鸪声‘行不得也哥哥’,乃羁旅思归之音。此处只取其鸣叫,置于绿杨影中,看似幽静,实则空洞。与上句之‘萍’,下句之‘韶光流水’,有何勾连?意象堆砌如珠落玉盘,各自清脆,却不成串。”

厅堂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脸上的兴奋凝固了,李锐张了张嘴,想反驳却一时语塞。林晚秋刚抱着材料赶到门口,看到这一幕,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苏轼的目光停在最后两句:“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情’……此乃李商隐《夜雨寄北》千古名句,情深义重,字字血泪。尔等竟敢如此生搬硬套,强安于此?只为凑个‘情’字韵脚?”他语气陡然转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此非作诗,是亵渎!”

“你!”李锐脸涨得通红,“你懂什么AI创作!这是大数据生成的最高效……”

“高效?”苏轼打断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茫然的脸,最终落回那冰冷的机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物——”他指向“诗魂”,蓝光映着他清癯而肃然的脸庞,“无志,无情,无心。所吐者,不过是从故纸堆里扒拉出的、最易辨识的断章残句,加以精巧缝合。如同以朽木雕花,形色再艳,敲之则碎,嗅之无香。此物,充其量可作一部精良的韵书,一个伶俐的誊抄匠,却万万称不得‘诗人’。诗魂若在,岂容铁石妄称?”

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寂静的厅堂里回荡。几个原本兴奋的学生低下了头,若有所思。李锐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话。

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苏轼忽然转身,面向窗外。暮春的风穿过敞开的雕花长窗,带着新叶与泥土的气息涌入,拂动他额前几缕散落的发丝。远处传来几声真实的、带着倦意的鸟鸣。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千载未变的春意吸入肺腑,眼中那沉寂的星芒再次炽烈地燃烧起来。没有看任何人,他清朗的声音带着某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在厅堂中悠然响起: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有激昂,没有表演,只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旷达,一种与天地风雨共呼吸的磅礴生命力。每一个字都像带着重量,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那不是吟诵,那是灵魂在歌唱。当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余韵袅袅消散在穿堂风里时,整个文心阁落针可闻,只剩下窗外真实的鸟鸣和风过树梢的沙沙声。连那台“诗魂”顶端的蓝光,似乎都黯淡了一瞬。

不知是谁的手机,从震惊中滑落,“啪”地一声轻响,掉在光洁的木地板上。

文心阁顶棚装饰性的仿古横梁阴影里,一枚伪装成铆钉的微型摄像头,幽蓝色的指示灯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镜头无声地对准了厅堂中央那个疏朗的身影,精准地捕捉着他吟诵时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尤其是他腰间衬衫下,那枚随着呼吸微微起伏的、不起眼的凸起轮廓。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