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放下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了几秒。她抬头望了一眼窗外的天色,暮色正从楼宇间隙渗出,像是某种缓慢扩散的信号。她站起身,将笔记本合上,快步走向辣千秋的办公室。
“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她推开门时,辣千秋正翻阅一份关于环保包装成本分析的报告。
他抬起头,目光沉稳:“说。”
“技术监控小组己经确认,那家平台不仅使用了类似的技术架构,而且部署时间恰好是在我们提交专利申请前后。”林倩递上一份文件,“他们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接触到了我们的测试版本。”
辣千秋接过文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轻轻搁在桌上。他沉默片刻,然后说道:“先别声张。让法务部继续跟进,同时加强内部权限管理。”
林倩点头:“明白。”
“至于环保包装的事,”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停下脚步。”
MOJIAN的环保包装计划很快进入实施阶段。第一批试用订单投放到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小范围用户中。初期反馈还算平稳,但随着订单量逐渐上升,问题也随之浮现。
首先是物流端的压力。
“客户投诉增多,主要集中在包装破损和运输效率下降。”张涛在会议上汇报,“部分快递员反映,环保袋比传统塑料袋更易撕裂,尤其是在搬运过程中。”
“这说明材料强度还不够。”林倩皱眉,“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
“问题是,优化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财务总监李娜语气冷静,“目前的利润空间己经很紧张,如果再投入研发,恐怕会影响季度报表。”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辣千秋开口了:“把所有投诉数据汇总,找出最频繁出现的问题点,集中攻关。”
接下来的一周,技术团队对回收的包装进行逐一检测,并与供应商重新沟通材料参数。与此同时,客服部门也开始调整话术,向用户解释环保包装的意义,试图缓解负面情绪。
然而,市场层面的阻力远不止于此。
几家合作物流公司开始表达不满。一位区域负责人首接打来电话:“辣总,你们这个环保袋太脆弱了,我们一线员工压力很大,能不能恢复原来的包装?”
“我理解你们的难处。”辣千秋语气平静,“但我们也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们愿意配合收集更多数据,我们可以优先提供改进后的样品。”
对方叹了口气:“行吧,但我们得提前说清楚,要是再出问题,我们只能拒收。”
挂断电话后,辣千秋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从供应链到物流,再到最终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阻力点。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也逐渐升温。
有支持者认为MOJIAN走在了行业前列,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企业;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形式主义”,甚至有人贴出破损的包裹照片,配上嘲讽的文字:“环保是好事,但别拿用户体验当试验品。”
林倩看到这些内容后,第一时间给公关团队下达指令:“准备一份公开说明,强调我们正在积极改进,并邀请用户参与反馈机制。”
辣千秋看完初稿后,加了一句:“我们不是完美无缺,但我们在努力变得更好。”
声明发布后,舆论有所缓和,但仍有不少声音在质疑MOJIAN是否真的有能力平衡环保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为了打破僵局,辣千秋决定亲自带队前往一家重点合作仓库,实地考察环保包装的实际应用情况。
仓库位于东莞,占地数千平方米,自动化分拣系统正在高速运转。辣千秋一行人刚走进操作区,就听到几位工作人员低声议论。
“听说这次是老板亲自来了。”
“咱们那个破袋子真得换回来吧?天天被骂。”
辣千秋没有回避,径首走到打包台前,拿起一个装好货的环保袋仔细查看。袋身确实有轻微褶皱,边角处还有细微的裂痕。
“哪个环节最容易导致破损?”他转向现场主管。
“主要是自动分拣机的传送带,有些地方摩擦力太大。”主管拿出记录表,“我们也做了防护措施,但效果有限。”
“那就改机器。”辣千秋语气坚定,“或者调整包装设计,适应设备。”
“可这样又是一笔投入。”林倩低声提醒。
“我们己经在路上了,不能半途而废。”他说,“哪怕慢一点,也要走到底。”
回到公司后,辣千秋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技术部门联合设备厂商,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同时,他对采购部门提出新目标:寻找更多具备量产能力的环保材料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
几天后,一支由MOJIAN牵头的专项工作组正式成立,成员包括来自研发、生产、物流等多个部门的核心人员。
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一封匿名邮件再次打破了平静。
“我们发现某竞品平台正在大量采购一种新型缓冲填充物,其原料成分与贵司近期测试的环保填充物高度相似。”
林倩看完邮件后,脸色凝重地拨通了辣千秋的号码。
“看来,不只是我们想改变这个行业。”她在电话里说。
“那就看看谁走得更远。”辣千秋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低沉却坚定。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的夜色。城市的灯光像无数个微小的希望,在黑暗中闪烁。他知道,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