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第二天一早。
正如前一天,妻子李秀文和丈夫讨论的那般,家属院那几个半大小子,小东他们,又过来了。
“哥嫂早啊,今天可有活干?”
几人进到院子,嘴甜地招呼道。
两口子相视一眼,都笑了。
“小东,你们跟我来一趟,我来你们说个事。”
王书成招手对几人道。
“好的,书成哥。”
几个小子跟着王书成,来到前面的门面房。
王书成瞅了眼,今天少了几人。
之前一来就七八个,今天就五个人。
“是不是有人没来?”
王书成问他们道。
“嗯,他们几个来不了了,家里给他们找人,要去部队当兵,过些天要体检,怕他们受伤,就不让他们出来了。”
一个小子说道。
说这话时,旁边几个同伴,都是一脸的羡慕。
在八十年代,当兵是一件非常难得,且光荣的事。
《士兵突击》都看过吧。
那还是发生在00年代的事情。
他们一个村,就村长的儿子成才还有许三多两个人当了兵。
再往前倒二十年,一个村能有一个当兵的,整个村子都跟着沾光。
显然他们那几个,能去当兵的同伴,属于家里“有人”,能找着门路。
留下的这几个小子,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他们年龄够吗?”
王书成问道。
得满十八岁才能当兵吧?
这几个小子哪有十八,他问过小东,才十六岁。
“他们几个报的岁数大。”
小东说道。
这就不奇怪了。
那年头上户口的时候,家里都会给小孩子多报几岁。
这样退休年龄能提前。
王书成点了点头。
“书成哥,我过两天也得走。”
有个叫“小亮”的半大小子,对王书成说道。
“你也去当兵?”
王书成问道。
小亮苦笑了下。
“不是,我年龄不够,家里也找不着人,是我叔从南方回来了,过些天走的时候要把我带上,还不知道去那边干啥呢。”
小亮说这话时,脸上有期待,也有些许的茫然。
这让王书成不免想起,自己十西五岁的时候,就跟着隔壁村的人,一起前往市里找活干的样子。
那时候还属于“公社”,进城要“介绍信”。
看着他们,满眼都是过去的自己啊。
“行,你们还有谁后面来不了的?”
王书成看着他们几人,问道。
“书成哥,我跟小亮一块和他叔去南方。”
又有一人说道。
“嗯,那小东你们三个,还没找着活干是嘛?”
王书成看着小东他们三人,问道。
小东他们,有些不好意思。
别人都有事忙了,他们还瞎溜达呢,显得没面子。
挠了挠头。
“还不知道去干啥呢,也没人带我们,出去找活,人家嫌我们小。”
王书成笑了。
“跟着我干行不?”
问他们三人道。
三人听到这话,一脸的惊喜。
“书成哥,不怕你笑话,我们几个,这两天总往你这跑,就是想跟着你干的。”
“可我妈说,你家刚开业,怕是不招学徒,我们也不好意思提。”
“要是真能让我们跟着干,那太行了,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王书成被这几个孩子,逗得笑了。
其实跟这些半大的孩子打交道,要比跟大人打交道,简单的多。
别看他们个头都跟大人差不多了,但心智,到底还是个孩子。
“那今天,你们都回去问问家里人,愿不愿意让你们过来干,要是愿意,让你们家里大人来一趟,后面我就给你们安排了。”
王书成对他们道。
“嗯嗯嗯,放心吧,书成哥,保管同意。”
跟这几个孩子说清楚,他们都各自回去了。
王书成要留他们吃早饭,他们也没好意思。
啥活都没帮着干,蹭人饭嘴软。
来到后院。
这会儿早饭己做好,妻子把小桌子搬到院里来。
大女儿小娟,还有二女儿小芳,正带着两个妹妹洗手呢。
准备吃早饭了。
王书成去厨房,帮着妻子端饭菜。
“跟他们说好了?”
李秀文看到丈夫过来,问了句。
“嗯,让他们回去问问家里人,要是同意,后面就跟着我干,只有三个闲着的了,那几个孩子,后面都有事做。”
王书成说道。
“三个还行,要是一下子带来七八个,我还真有些担心养不起他们。”
妻子李秀文说道。
王书成笑了下,没接话。
等到吃完早饭,来了个生意。
王书成在前面忙活。
“书成哥。”
小东他们来了。
不仅是他们几个小子,大人也都跟着呢。
都没空着手,拎着礼物来的。
“王老板,忙着呢。”
一个西十多岁的男子,手里拎着一袋米,还有一桶油。
冲王书成笑道。
小东赶忙介绍。
“这是我爸。”
“哎哟,叔叔好,快坐着。”
王书成干活呢,弄一手脏,也就不握手了。
招呼几人坐。
“书成哥,我把我妈喊来了。”
小凯跟着说了句。
他的身边,站着一个西十多岁的妇女。
看面相就是个老实的居家女人。
“王老板,谢谢你照顾我们家小凯。”
女人对王书成笑着道。
“客气,你们先坐着,我等会儿给你们说说情况。”
后院的妻子,听到前面的说话声,跟着过来了。
“秀文,来的正好,给叔叔阿姨倒茶喝。”
王书成对妻子道。
“嗯嗯。”
妻子答应着,就要去给几人倒茶,他们哪里肯。
这是过来送礼拜师的,哪有让孩子师娘伺候的道理。
赶忙道:“他嫂子,你歇着,让孩子们干。”
自家孩子眼里也有活,都过去抢了来。
“嫂子你坐着,我来倒水。”
李秀文满脸堆笑。
感受到了深深的尊重。
王书成这会儿,到后院洗手去了。
妻子坐下,陪着几人聊天。
“这几个孩子听话,也有眼力劲,我家书成,就想着把孩子们留下,带带他们。”
李秀文对他们家长笑着道。
“孩子们回家都跟我们说了,说你们两口子,人善良,还好说话,我们正愁着不知道给孩子怎么安排呢。”
“你说他们这些半大的孩子,有门路的都去当兵了,有人带的,也能出去找个活干,我们家也没什么亲戚能带他们。”
“天天为孩子发愁,你们要能留几个孩子学个糊口的手艺,我们家承你们一辈子的情。”
几个家长发自内心的感谢王书成两口子。
“都别客气,等我们家书成过来,跟你们说说情况。”
一会儿的功夫,王书成就从后院,甩着手上的水过来了。
“几个孩子,从今天开始,就在我这吃住吧,今天带的礼物我收着,后面逢年过节的,孩子们的心意我也留着,别的时候,就不要往这送东西了。”
王书成跟几个家长说道。
搁这年代来说,师父收徒,要是贪便宜的,不仅收学费,平日里还得家里人,隔三差五地往这送米面油盐的。
他们也不明着要,要是不送,家里孩子在这里准受气。
这还不算完,平时脏活累活,都得使唤徒弟干,连衣服都让徒弟洗。
王书成哪是那样的人?
指望着徒弟吃喝,压榨徒弟,那能有什么出息?
也干不长久。
让徒弟们各尽其才,带着他们一起把事业做起来,这才是正路子。
这年头都不容易。
小东、小凯、小航,这三个半大小子,把家里大人带来,有模有样的拎点米面油的,是那个样子。
这三个徒弟就算收下了。
以上一世的经验来说,这才只是开始。
往后,随着生意做得越久,名气越大,过来拜师学艺的徒弟,就越多。
也不是什么歪瓜烂枣都收,朽木不可雕也。
人品不行的,偷奸耍滑的,干段时间王书成就能瞧出来。
这种一律撵滚蛋,不带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