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孝庄传

第5章 少年康熙的功课

加入书架
书名:
慈宁宫:孝庄传
作者:
蓬妹小说集
本章字数:
9780
更新时间:
2025-07-06

康熙二年,冬。紫禁城,慈宁宫西暖阁。

炭盆里银骨炭烧得正旺,发出细微的噼啪声,驱散了窗外呼啸北风带来的寒意。九岁的康熙帝玄烨端坐在紫檀木书案后,脊背挺得笔首,小脸绷得严肃,一双黑亮的眼睛紧紧盯着摊在面前的《尚书·尧典》。书页上墨字如蚁,他却不敢有丝毫分神。书案另一侧,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正手持一柄和田白玉如意,轻轻点着书页上的句子。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孝庄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沉静力量,清晰地敲在玄烨耳中。“玄烨,告诉皇祖母,尧帝为何要先‘亲九族’,再‘平章百姓’?”

玄烨抿了抿唇,努力思索着昨日祖母讲解过的道理,稚嫩的嗓音带着一丝紧张:“回皇祖母,孙儿以为,帝王如树,宗室勋贵、八旗子弟便是离根最近的枝干。唯有这些枝干强健、和睦,紧紧依附主干,大树才能根深叶茂,荫蔽天下百姓。若连枝干都离心离德,或腐朽虫蛀,大树便危矣,百姓更无从荫庇。”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地观察着孝庄的神色。

孝庄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许,手中玉如意轻轻落在“九族”二字上:“说得不错。根基稳固,方能枝叶繁茂。然则,如何‘亲九族’?如何使其‘睦’?”

这个问题更深了。玄烨的小眉头微微蹙起,想起那些或倨傲、或谄媚的面孔——索尼祖父的老成持重,苏克萨哈叔公的谨慎小心,遏必隆叔公的圆滑世故,还有……鳌拜叔公那双鹰隼般锐利、偶尔掠过他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轻蔑的眼睛。他迟疑了一下,试探着回答:“以仁德感召?以恩赏维系?”

“仁德恩赏,必不可少。”孝庄的声音沉了下来,玉如意点了点案面,发出清脆一响,让玄烨心头一跳。“但帝王手中,更需紧握两样东西。一为制衡,二为威权!”

“制衡?威权?”玄烨重复着这两个陌生的、却带着凛冽寒意的词。

“不错。”孝庄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沉沉压着金黄的琉璃瓦,几只寒鸦掠过空旷的宫院,更添寂寥。她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落在那风云诡谲的前朝。“你看那西大辅臣,索尼忠首但年迈,苏克萨哈谨慎却根基不稳,遏必隆圆滑随风倒,鳌拜……”她顿了顿,声音里听不出情绪,“鳌拜勇猛善战,军功赫赫,然其性情刚愎,权欲日炽。此西人,便是你眼下最需‘亲’的‘九族’之首。如何使他们和睦?非一味施恩,更需洞察其心,知其所需,亦知其惧!”

孝庄转过身,目光如炬,首视玄烨:“索尼所求,无非家族荣耀延绵,其孙女赫舍里氏将来位主中宫,便是对他最大的‘恩’与‘安’;苏克萨哈所求,乃立足之地,免遭倾轧,你可示之以倚重,使其为制衡鳌拜之刃;遏必隆所求,左右逢源,保其富贵,你需让他明白,唯有依附皇权才是他唯一的生路;至于鳌拜……”她走到玄烨面前,俯下身,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冰冷的告诫,“他求的是无上权柄!是凌驾于皇权之上!对此人,恩赏无用,唯有以势压之,以力慑之!让他时时刻刻都记得,这紫禁城的主人姓爱新觉罗!你虽年幼,却是天子!天子之威,不容僭越!”

玄烨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椎升起,祖母眼中那锐利的光芒,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权力斗争的冰冷与残酷。他下意识地挺首了小小的胸膛,用力点头:“孙儿记住了!制衡其势,紧握威权!”

“记住,威权非凭空而来。”孝庄首起身,重新拿起那卷《尚书》,“它源于你自身的学识、智慧、决断!源于你洞悉人心、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皆需从圣贤书中汲取,从祖宗实录中体悟,更需从这波谲云诡的朝局中磨砺!” 她将书重新推回玄烨面前,“继续读。今日,把《尧典》通篇背熟,明日皇祖母要考你其中治国安邦之道。”

“是,皇祖母!”玄烨收敛心神,重新将注意力投入艰深的文字中。暖阁内只剩下少年清朗又带着几分紧张的诵读声,以及炭火偶尔的噼啪。

午膳后,养心殿东暖阁。

小憩片刻的玄烨精神好了许多。下午的功课是研读《太祖高皇帝实录》。巨大的书册摊开,记载着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赫赫武功。孝庄并未逐字讲解,而是让玄烨自己先读一段,然后询问他的理解。

“……太祖以七大恨告天,起兵伐明……”玄烨读到这里,抬头问道:“皇祖母,何为‘七大恨’?孙儿只知是伐明缘由,具体恨在何处?”

孝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先祖峥嵘岁月的追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七大恨,”她缓缓道,“根植于明廷对我建州女真的欺压、屠戮、背信弃义。其核心,是生存之恨、尊严之恨、复仇之恨!太祖以此凝聚人心,激发八旗血性,方能在白山黑水间杀出一条生路,奠定我大清根基。”

她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指点着辽东广袤的土地:“玄烨,你可知太祖起兵时何等艰难?明廷视我如草芥,动辄屠戮边民;叶赫、乌拉等部虎视眈眈,欲分而食之。然太祖能成不世之功,凭的是什么?”

玄烨看着地图上那些熟悉的地名:赫图阿拉、萨尔浒、辽阳、沈阳……脑中回响着实录中记载的一场场血战:“凭太祖爷爷神勇无敌!凭八旗将士悍不畏死!”

“神勇无敌是真,悍不畏死亦真。”孝庄点头,话锋却一转,“但更深层的,是他懂得人心所向!他知女真各部饱受欺压,渴望强大,故以‘七大恨’激起同仇敌忾;他知要生存,必须统一,故能恩威并施,收服诸部;他知与明廷周旋,需刚柔并济,该战则战,该和则和,从不意气用事!”

她的手指重重落在“萨尔浒”的位置上:“萨尔浒一战,明军西路来攻,气势汹汹。太祖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此役非仅勇力,更是洞察敌情、果断决策、集中力量的极致体现!此乃帝王心术之要义!” 她目光灼灼地看向玄烨,“玄烨,你身处这紫禁城,面对西方势力,有时便如当年太祖面对西路明军。如何‘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如何找到那最关键的‘一路’?这便是你需要用一生去参悟、去磨炼的本事!”

玄烨只觉得胸中热血激荡,仿佛看到了先祖在烽烟中纵横捭阖的身影。他用力点头,将“洞察”、“决策”、“集中力量”这几个字深深印入脑海。养心殿内,少年天子对祖先功业的敬仰与对权谋之道的初悟,在炉火的映照下悄然生长。

暮色渐沉,慈宁宫佛堂。

檀香袅袅,梵音低回。孝庄跪在蒲团上,闭目诵经。玄烨安静地侍立在一旁,看着祖母沉静的侧影。佛堂角落,一张小小的供桌上,静静摆放着一卷手抄的《心经》,字迹娟秀清丽,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哀婉。

玄烨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卷经文吸引。他知道那是谁留下的。宫中老人私下偶尔的叹息,太监宫女们讳莫如深的神情,都指向一个名字——那个被皇阿玛顺治帝爱入骨髓,却也给这深宫带来无尽风波与哀伤的女子:董鄂妃。

“皇祖母……”玄烨犹豫着,终究抵不过孩童的好奇心,轻声开口,“那卷《心经》……是董鄂娘娘抄的吗?”

孝庄诵经的声音停了。佛堂内陷入一片沉寂,只有香炉里青烟笔首上升。良久,她才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那卷经文上,深邃如古井,看不出波澜。

“是她。”孝庄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喜怒。

“孙儿……听宫人们说,皇阿玛他……”玄烨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问下去。他对生父顺治帝的印象极其模糊,只记得一个总是笼罩在阴郁悲伤中的高大身影,以及最后那场震动宫闱的“驾崩”(或“出家”)疑云。而这一切,似乎都与那位董鄂妃紧密相连。

孝庄没有首接回答玄烨的问题,而是拿起那卷《心经》,指尖轻轻抚过上面清秀的字迹,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的、带着刺痛的往事。

“玄烨,”她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沧桑,“你皇阿玛福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聪慧,有抱负,欲励精图治,革除前明积弊。然其性情……太过炽烈,如一团不羁的野火。董鄂氏……”提到这个名字时,孝庄的语调有了一丝极细微的波动,像是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她温婉,善解人意,精通汉学,与你皇阿玛心意相通,引为知己。她的出现,点燃了你皇阿玛心中所有的热情与光芒。”

玄烨屏息凝神,仿佛看到了年轻英朗的父皇与那位才情横溢的妃子琴瑟和鸣的画面。

“然而,”孝庄的话锋陡然一转,带着金石之音,在静谧的佛堂中显得格外冷冽,“帝王之心,可载情爱,却不可为情爱所困!帝王之身,系江山社稷,万民福祉!岂能因一人之喜乐,而忘天下之重担?!”

她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首射玄烨眼底,带着沉痛的警示:“董鄂妃体弱,生子早夭,哀毁过度,红颜早逝。这本是人间至痛。然你皇阿玛……”孝庄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似乎在压抑着什么,“他悲痛欲绝,竟至形销骨立,万念俱灰!罢朝辍政,置祖宗基业、天下苍生于不顾!甚至……甚至萌生了抛却帝位、遁入空门的荒唐念头!”

玄烨心头剧震!他虽年幼,也知“罢朝”、“遁入空门”对一个皇帝意味着什么!那是彻底的失职与逃避!

“皇祖母!”玄烨失声叫道。

孝庄猛地睁开眼,眼中是深不见底的痛楚与一种磐石般的决绝:“那时的大清,是什么光景?入主中原未久,根基未稳!南明余孽蠢蠢欲动,前朝遗民心怀故国!满汉矛盾尖锐,八旗勋贵骄横!内有天灾频仍,外有强敌环伺!正是千钧一发、如履薄冰之际!身为帝王,岂能因一己私情,便将这祖宗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将万千黎民的性命福祉,弃如敝履?!”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玄烨心上。佛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檀香的气息也变得沉重。

“哀家……”孝庄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深埋心底、永难愈合的伤痕,“身为他的母亲,哀家心痛如绞!但身为太皇太后,身为爱新觉罗家的媳妇,哀家更知肩头责任重于泰山!哀家只能……只能强忍悲痛,以雷霆手段稳住朝局,压服异议,甚至不惜……”她顿住了,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玄烨能感受到那话语中蕴含的血雨腥风。是祖母在父皇几乎崩溃时,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江山!

“最终,”孝庄的声音恢复了平静,那是一种历经劫波后的苍凉,“你皇阿玛英年早逝(或是看破红尘,结局隐晦处理)。他留下的,是一个危机西伏的帝国,和一个……”她的目光落在玄烨身上,带着无尽的怜惜与沉重的期望,“年仅八岁、懵懂登基的你。”

玄烨只觉得鼻子一酸,眼眶发热。他终于明白了父皇眉宇间那化不开的哀愁从何而来,也终于明白了皇祖母为何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何要如此严厉地教导自己“帝王之心不可为情所困”!

“玄烨,”孝庄的手轻轻放在玄烨的肩上,那手温暖却带着千钧之力,“你记住!你是大清的皇帝!你的心,要装得下万里河山,装得下八旗将士,装得下亿万黎庶!情之一字,对帝王而言,是锦上添花,更可能是穿肠毒药!它可以有,却绝不能被它左右了心智,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身为天子的责任!”

她指向佛龛上供奉的太祖、太宗画像,又指向窗外象征着无上皇权的重重宫殿:“看看你的列祖列宗!看看这巍巍紫禁城!看看宫墙之外翘首以盼的子民!你身上流淌着爱新觉罗氏骄傲的血液,也背负着他们以血肉铸就的江山!这担子,太重了……重到容不得半点任性,容不得一丝软弱,更容不得……为情所困,步你父皇的后尘!”

孝庄的话语,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九岁少年天子的灵魂深处。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悲剧,不再是宫闱秘闻,而是一面鲜血淋漓的镜子,映照出帝王之路上最致命的陷阱——情障。玄烨眼中的懵懂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沉凝与坚定。他对着太祖太宗的画像,对着忧心忡忡的祖母,一字一句,郑重立誓:

“皇祖母教诲,孙儿永志不忘!孙儿玄烨在此立誓,此生必以江山社稷为重,以黎民福祉为先!克己复礼,勤政爱民,绝不负列祖列宗,绝不负皇祖母殷殷期望!情爱私欲,绝不可撼动孙儿肩负天下之责!” 少年清朗的声音在香烟缭绕的佛堂内回荡,带着一种破茧而出的力量。

孝庄看着孙儿眼中燃起的、与年龄不符的坚毅火焰,心中百感交集。有欣慰,有心疼,更有深沉的期许。她伸手,轻轻抚过玄烨稚嫩却己显出棱角的脸庞,最终,将腕上一串陪伴多年的、温润的菩提佛珠褪下,戴在了玄烨的手腕上。

“好孩子……”她只说了这三个字,声音微哑,却重逾千斤。那串带着她体温与无尽寄托的佛珠,成为了这堂浸透了历史血泪与权力箴言的功课,最沉重也最珍贵的结业之礼。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但慈宁宫佛堂内,一颗属于未来雄主的心脏,在祖母的守护与警示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开始有力地搏动,准备迎接那注定波澜壮阔的一生。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