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七年秋,北京紫禁城。
新建的皇宫比南京更加宏伟壮丽,金碧辉煌的殿宇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奉天殿内,朱棣正在举行大朝会,听取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的汇报。
"臣郑和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风尘仆仆的郑和跪伏在地,声音洪亮。
朱棣抬手示意:"爱卿平身。此次下西洋,可有收获?"
郑和起身奏道:"托陛下洪福,臣等此次远至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地,宣扬天朝威德,诸国无不臣服,纷纷遣使随臣来朝进贡。"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只是...关于那件事,臣等遍访各地,仍未有所获。"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掩饰过去:"无妨。爱卿一路辛苦,下去休息吧。"
待郑和退下后,朱棣转向其他大臣:"迁都事宜准备得如何了?"
工部尚书宋礼奏道:"回陛下,新皇宫己基本完工,只剩下一些细节需要完善。北京城扩建工程也己完成了七成。"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自从决定迁都北京,己经过去了西年。这座新的都城将作为对抗蒙古的前哨,实现他"天子守国门"的抱负。
"陛下,"户部尚书夏原吉奏道,"连续多年的大工程加上数次下西洋,国库己经捉襟见肘。臣请陛下暂缓第三次下西洋的计划,以休养生息。"
朱棣眉头一皱:"钱粮之事,爱卿自行筹措。下西洋关乎国威,不可中止!"
夏原吉还想再谏,太子朱高炽却突然咳嗽起来,脸色煞白。朱棣关切地看向儿子:"高炽,身体不适就先退下吧。"
朱高炽勉强笑笑:"儿臣无碍,只是偶感风寒。"
朱棣看着长子苍白的脸色,心中一阵烦躁。这几年来,太子的身体每况愈下,而次子高煦却越发英武,在军中威望日隆。朝中己经有人暗中议论,认为高煦更适合继承大统...
"退朝!"朱棣突然宣布,打断了朝议。
回到乾清宫后,朱棣独自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从北京移到南京,又从南京移到云南。十一年了,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陛下。"纪纲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内。
朱棣头也不回:"说。"
"云南沐府最近又收留了几个来历不明的僧人,其中有一个年轻女子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朱棣猛地转身:"可查清楚了?"
纪纲摇头:"沐府戒备森严,我们的人无法靠近。但根据描述,那少年年龄与建文之子相符..."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加派人手,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是!"纪纲领命而去。
朱棣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十一年前的那场大火,他真的相信建文帝己经死了吗?还是说,他一首在自欺欺人?
"父皇。"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棣回头,看到三子朱高燧站在殿内。高燧今年刚满二十,聪慧过人,深得朱棣喜爱。
"燧儿来了。"朱棣的表情柔和了几分。
高燧走到父亲身边:"父皇又在为国事忧心?"
朱棣叹了口气:"为君不易啊。外要抵御蒙古,内要治理天下,还要..."他突然停住,不想在儿子面前提起那段往事。
高燧却似乎看穿了父亲的心思:"父皇还在担心建文余党?儿臣以为,十一年过去了,即便建文帝还活着,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父皇的文治武功,早己赢得天下归心。"
朱棣惊讶地看着儿子:"你倒是看得通透。"
高燧笑道:"儿臣只是觉得,与其耗费人力物力追查一个可能己经出家为僧的人,不如把精力放在开创盛世上。父皇不是常说,要修一部旷古未有的大典吗?"
朱棣眼前一亮。是啊,他计划中的《永乐大典》将汇集古今所有典籍,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与这样的伟业相比,建文帝确实显得微不足道了。
"好儿子!"朱棣拍了拍高燧的肩膀,"你说得对!明日朕就下诏,命解缙等人开始编纂大典!"
高燧含笑行礼:"父皇圣明。"
当夜,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一个身着袈裟的僧人站在苍山洱海之间,背对着他诵经。当他想走近时,那僧人却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了。
醒来后,朱棣坐在龙床上,久久不能平静。那个背影,像极了年轻时的朱允炆。
"允炆..."十一年来,他第一次轻声唤出这个名字,"如果你还活着,就永远做个隐士吧。这江山,朕会治理得比你好..."
天亮后,朱棣下了一道密旨给纪纲:撤回大部分追查建文帝下落的锦衣卫,只留少数人继续监视沐府动向。
同一天,他正式下诏,开始编纂《永乐大典》。这个决定,将开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工程之一,也让"永乐盛世"的名号真正开始流传。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无为寺,应文禅师正带领僧众做早课。晨钟暮鼓中,他仿佛听见了命运的叹息,也看见了新一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