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块陈旧的幕布,缓缓落下,笼罩着项家那座气派非凡的府邸。项文轩负手站在书房窗前,眉头微微皱起,目光透过雕花窗棂,望向远方。他年近七旬,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鬓角的白发如同霜雪,丝丝缕缕,却无损他眼神中的锐利与深邃。高挺的鼻梁下,嘴唇紧抿,透着一股坚毅。一袭素色长袍,衣角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身姿挺拔如松,尽显大家风范。
书房内,红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经史子集,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皆是名家手笔,更添几分儒雅气息。项文轩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落在书桌上那封刚刚收到的信件上。信是从京城传来的,信中提及当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地方上矛盾频发。看着这封信,项文轩的内心如同波涛翻涌。
“爹,您找我?”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书房的寂静。项逸飞大步走进书房,他三十十出头,身材高大健壮,面容英俊,剑眉星目,透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他的眼神中,既有对父亲的敬重,又有着年轻人的好奇与探索欲。
项文轩转过身,看着儿子,微微点头,指了指书桌前的椅子,说道:“逸飞,坐吧。”待项逸飞坐下后,他缓缓开口:“我刚收到京城的消息,如今世道不太平,百姓日子不好过。咱们项家,在这地方扎根多年,不能坐视不管。”
项逸飞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爹,咱们能做些什么呢?”
项文轩走到书桌旁,拿起那封信,轻轻晃了晃,说:“我思量许久,咱们项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家族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咱们项家才能长久兴旺。”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项逸飞的心上。
项逸飞思索片刻,说道:“爹,您说得在理。只是这社会责任,具体该如何承担呢?”
项文轩坐回椅子上,目光坚定地说:“我打算让家族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首先,咱们在当地修建书院,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知识能改变命运,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对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项逸飞眼睛一亮,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孩子们有了知识,将来定能为社会出一份力。”
项文轩接着说:“其次,修建医馆。如今百姓生病,常常缺医少药,痛苦不堪。咱们建医馆,聘请良医,为百姓治病疗伤,缓解他们的病痛。”
项逸飞微微皱眉,担忧地说:“爹,修建医馆、聘请医生,这花费可不少啊。”
项文轩摆了摆手,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花在刀刃上才有价值。咱们项家几代积累,这些花费还是承担得起的。”
项逸飞点了点头,认可父亲的话。
“还有,”项文轩顿了顿,加重语气说,“咱们要在各处交通要道修建桥梁。有些地方,因河流阻隔,百姓出行极为不便,修建桥梁,方便百姓往来,促进商贸流通,对地方发展至关重要。”
项逸飞站起身来,激动地说:“爹,您这想法太周全了!这书院、医馆、桥梁,都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项文轩看着儿子,欣慰地笑了笑,说:“逸飞,你能明白就好。这往后,少不了要你出力。”
项逸飞胸脯一挺,坚定地说:“爹,您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
从那以后,项家便开始了忙碌的筹备工作。项文轩亲自带领家族中的长辈,西处选址,规划书院、医馆和桥梁的建设。项逸飞则负责招募工匠、采购材料。
修建书院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当地一些势力眼红项家的善举,暗中使绊子,企图阻挠工程进度。项文轩得知后,并未退缩,他凭借着在地方上的威望和人脉,与那些势力周旋。在一次与当地豪强的会面中,项文轩言辞恳切地说:“我项家修建书院,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机会,为地方培养人才。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还望诸位不要从中作梗。”那豪强被项文轩的气势和诚意所打动,最终放弃了阻挠。
医馆的建设相对顺利一些,但在聘请医生时,又遇到了问题。一些有名的医生担心医馆待遇不佳,不愿前来。项逸飞西处奔走,亲自拜访那些名医,向他们详细介绍医馆的规划和愿景,承诺给予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行医环境。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聘请到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良医。
桥梁的修建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项文轩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指导工作。有一天,施工现场发生了意外,一根巨大的横梁突然滑落,眼看就要砸到下面的工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逸飞冲了过去,用力推开了工匠,自己却被横梁擦伤了手臂。项文轩得知此事后,急忙赶到现场,看着儿子受伤的手臂,心疼地说:“逸飞,你这又是何苦呢?要是砸出个好歹来,可如何是好?”项逸飞笑着说:“爹,我没事。那些工匠都是为了咱们的工程辛苦劳作,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出事。”项文轩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
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座书院终于建成了。书院建成那天,项文轩和项逸飞站在书院门口,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书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项文轩感慨地说:“逸飞,看到这些孩子,我就觉得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项逸飞点头道:“爹,这只是个开始,咱们还要建更多的书院,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随后,医馆也顺利开业了。百姓们得知项家修建了医馆,纷纷前来就医。医馆里人来人往,医生们忙碌而有序地为患者诊治。一位老者看完病后,拉着项文轩的手,感激地说:“项老爷,您可真是大善人啊!有了这医馆,我们看病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项文轩笑着说:“老人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好好养病,早日康复。”
桥梁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当第一座桥梁建成通车时,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项氏家族的善举传遍了整个地方,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尊敬。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项家是仁义之家。
然而,家族中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不满。在一次家族会议上,一位叔伯皱着眉头说:“文轩啊,咱们项家花费这么多钱财和精力去做这些公益事业,对家族有什么好处呢?倒不如把这些资源用在家族自身的发展上。”
项文轩耐心地解释道:“叔伯,您这话不对。家族的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咱们做这些公益事业,表面上看没有首接的利益回报,但实际上,赢得了百姓的民心。有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咱们项家在这地方才能根基稳固,长久发展。”
项逸飞也站起来说:“各位长辈,我赞同爹的话。咱们项家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经过一番讨论,家族中的反对声音逐渐平息。大家纷纷表示支持项文轩的决定,愿意为家族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氏家族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又一座书院、医馆和桥梁。这些善举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和发展。项文轩和项逸飞父子,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
多年后,项文轩己经年迈体衰,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心系家族的公益事业,时常让项逸飞推着他去书院、医馆和桥梁看看。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一天,项文轩把项逸飞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逸飞,我这一生,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咱们项家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这往后,家族的担子就落在你肩上了,你一定要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
项逸飞眼中含泪,用力地点了点头,说:“爹,您放心!我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让项家的公益事业永远延续下去。”
项文轩欣慰地笑了笑,缓缓闭上了眼睛。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家族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项逸飞,也将带着这份责任,继续前行,书写项氏家族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