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演武场寒刀影瘦
大同十一年深秋,豫章郡公府的演武场落满梧桐叶。玉倾城披着狐裘,看着长子龙不悔带领亲卫操练环首刀。士兵们挥刀劈砍木桩,刀刃与木头碰撞发出“砰砰”声,却有几柄刀砍到一半便卷了刃,引得队伍中传来窃窃私语。
“母亲,这刀还是不够利。”龙不悔收刀上前,额角沁汗,“上次随父亲剿匪,部下的刀劈不开山匪的硬木盾。”
玉倾城伸出纤手,接过一柄环首刀。刀身沉重,环首处的缠绳己磨破,刀刃上布满细小的豁口。她想起龙天策曾说过,汉军环首刀虽普及,但多为“百炼”不足的“杂炼”之钢,遇硬则脆,逢柔易卷。
第二节 素绢绘出鬼神工
回到书房,玉倾城铺开素绢,紫眸闪过精光。她想起幼时在西域见过的“镔铁刀”,刀刃有天然纹路,锋利异常;又忆及《吴越春秋》中“干将莫邪”的铸剑传说,指尖的狼毫在绢上勾勒——刀身要窄而长,便于劈刺;刀环铸成龙头形,龙嘴衔环可系绳防滑;刀刃需采用“百炼钢”法,反复折叠锻打。
“夫人,这龙头刀环……怕是不好铸造吧?”老锻造师王铁山看着图纸,捻着胡须皱眉,“龙角、龙鳞都要镂空,还要与刀身一体成型,从未试过。”
玉倾城指着图纸上的注脚:“可用‘失蜡法’铸环,刀身则用‘宿铁法’淬火——将生铁熔液淋在熟铁上,反复锻打百次,可成精钢。”她取出一小块从南疆带回的“玄铁”,“此铁耐高温,可加入刀刃,增加硬度。”
第三节 炉火烧透三更月
郡公府西侧的锻造坊从此日夜不歇。玉倾城亲自守在熔炉旁,紫眸紧盯着炉中翻滚的铁水。当温度达到顶点时,她指挥工匠将玄铁碎块投入,铁水瞬间腾起蓝色火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淬火!”王铁山大喊。一名精壮工匠用铁钳夹出通红的刀坯,浸入玉倾城特制的“五牲汤”(猪、牛、羊、马、狗的油脂混合草木灰水)。“滋啦”声响中,刀身腾起白汽,冷却后呈现出青黑色的金属光泽。
龙头环的铸造更是艰难。玉倾城用蜂蜡雕出龙头模型,外裹陶范,加热后蜡液流出,再注入铁水。当陶范敲开,一条栩栩如生的铁龙头赫然成型——龙目怒睁,龙舌微卷,刀环恰好可穿过手指。
第西节 寒光一闪惊西座
一个月后,第一柄“龙头环首刀”摆在了威烈帝的龙案上。刀长三尺五寸,刀身狭长如柳叶,龙头环首上的鳞片清晰可数,龙嘴处衔着一圈防滑的铜丝。威烈帝抽出刀刃,寒光闪过,案头的铜镇纸竟被削掉一角,切口平滑如镜。
“好刀!”皇帝抚刀赞叹,龙袍下的手指轻叩刀身,发出清越的“嗡”声,“此刀轻而利,环首防滑,比旧刀强上十倍!玉氏不愧是我大汉奇女子!”
龙天策站在一旁,金发黑眸中满是骄傲。他取过刀,模仿劈砍动作,龙头环在手腕间灵活转动,竟比寻常环首刀顺手许多。“陛下,”他躬身道,“臣请先在北军试用,若效果显著,便推广至全国。”
第五节 千军万马试锋芒
试用场地设在神都校场。颍阴侯林冲率千名士兵各持新旧环首刀劈砍铁甲与硬木。旧刀砍在铁甲上火星西溅,数刀后便刃口卷曲;而龙头环首刀却能劈开三层铁甲,再劈向木桩时,竟如切豆腐般利落。
“将军!这刀劈马腿都没问题!”一名士兵举刀欢呼,刀身的龙头在阳光下闪烁,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
玉倾城站在看台上,紫眸望着士兵们兴奋的脸庞,想起锻造时被火星烫出的伤痕,嘴角扬起欣慰的笑。罗嘉儿递来一杯热茶:“主母,这刀怕是要名垂青史了。”
第六节 金诏颁行震九州
三日后,威烈帝的诏书传遍大汉十三州:“……豫章郡公夫人玉氏,匠心独运,改良环首刀为‘龙头样式’,精钢为身,龙首为环,锋利耐用,实乃强军之器。着令各郡国官营铁坊依图锻造,三年之内,全军换装备此刀!”
诏书下达到沛国铁坊时,老工匠们对着图纸热泪盈眶——那龙头环首不仅是兵器,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当第一批量产的龙头环首刀运往边关时,西域匈奴的斥候远远望见汉军刀环上的龙影,竟误以为是天神降兵,不战而退三十里。
豫章郡公府内,龙天策将一柄刻着“天策”二字的龙头环首刀递给玉倾城:“夫人,这是特意为你打造的。”
玉倾城接过刀,指尖抚过冰凉的龙首,紫眸与龙天策的金眸相触,笑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要刀做什么?”
“防身。”龙天策握住她的手,“更重要的是,让天下人知道,这盛世之基,有你一半的功劳。”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刀身的寒光上,也照在两人相握的手上。那柄龙头环首刀,从此不仅是汉军的战魂象征,更成了一个女子以智慧铸剑、为盛世添砖的传奇,在大汉的青史中,留下了一抹温柔而坚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