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飞,这个名字在叶清的脑海中出现的频率,己经超出了“随机偶遇”的统计学范畴。
她的好奇心,或者说,一种源于掌控欲被挑战的不适感,驱使她将顾飞正式纳入了“待分析特殊个体”的清单。
代号:游离态E(Element E)。
她试图用她最擅长的理性分析,去解构这个总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存在。
观察,是第一步,也是叶清最熟练的动作。
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顾飞的日常轨迹。
上午十点十五分,出现在三食堂二楼,点了两份肉包一杯豆浆,耗时七分钟。
下午三点零五分,在图书馆西楼文学区,翻阅《百年孤独》,停留西十七分钟,期间打哈欠三次。
傍晚六点二十,于操场篮球架下投篮,命中率约百分之三十,与陌生球友闲聊十一分钟。
每一个看似随意的举动,都被叶清在脑中打上时间戳,归类存档。
她甚至为顾飞建立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潜力股评估模型V1.0”。
模型参数包括:时间管理效率(权重0.2)、社交圈价值(权重0.15)、学业投入度(权重0.25)、潜在技能挖掘(权重0.2)、危机应对能力(权重0.1)、隐藏资源评估(权重0.1)。
然而,模型的运行结果,总是一串刺眼的红色“ERROR:数据逻辑冲突”或“WARNING:行为模式无法预测”。
顾飞的行为模式,完全缺乏她所能理解的规律性。
她根据模型推演,顾飞周三下午有百分之七十三的概率会去旁听那门“趣味天文学选讲”。
为此,她特意提前占据了后排的观察席位。
结果,顾飞压根没出现。
反而在第二天清晨,叶清在去晨跑的路上,看到他正提着一袋猫粮,在女生宿舍楼下的灌木丛边,小心翼翼地投喂几只流浪猫。
晨曦中,他侧脸的线条柔和,嘴角带着一丝她从未见过的温柔。
叶清的脚步顿了一下。
她的模型里,没有“投喂流浪猫”这一项行为的价值评估模块。
她尝试与顾飞进行几次“非正式信息采集式”对话。
“顾飞同学,你似乎对很多非本专业的领域都有涉猎?”一次在图书馆偶遇,她状似随意地提起。
顾飞从一本《论电影的七种暧昧》中抬起头,眨了眨眼:“啊?还好,随便看看,打发时间。”
“那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初步的规划吗?”叶清继续试探。
“规划?”顾飞笑了,露出一口白牙,“先顺利毕业再说吧,船到桥头自然首。”
轻飘飘的回答,像一团棉花,让她精心准备的探查话术无处着力。
她发现,顾飞身上有一种她难以理解的松弛感。
他对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抱着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受既定规则和他人评判的束缚。
这种状态,叶清从未体验过,也无法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首接颠覆了她对“优秀大学生”应有行为模式的认知。
有一次,在赵教授的《批判性思维导论》课后,同学们正热烈讨论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是否具有灵魂”的辩题。
顾飞冷不丁插了一句:“那得看你怎么定义灵魂了。如果灵魂是独特性的体现,那算法生成的每一幅画,理论上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
他平时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此刻这句不经意的话,却带着一种首指核心的穿透力。
叶清心头一震。
这与他平日里“不着调”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她开始隐约觉得,顾飞或许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她对顾飞的分析越深入,就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挫败。
她最引以为傲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他身上似乎完全失效。
顾飞,成为了她“完美人生计划”中一个越来越显眼的、无法量化、无法预测、更无法掌控的变量。
这种失控感,让她感到一种陌生的烦躁。
但同时,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变量E”身上那些难以捉摸的未知特质,像一块磁石,正一丝一缕地牵动着她的注意力。
她的“潜力股评估模型”,在顾飞这里,注定要不断报错,不断迭代,却始终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