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十年代:我在农村当首富

第46章 水表上的数字战争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八十年代:我在农村当首富
作者:
法猪猪
本章字数:
3616
更新时间:
2025-07-08

水表上的数字战争

“这户人三天用了西十六吨水。”

沈则行将一张打印表拍在桌上,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

“我就想问,他们是每天用水泡艾草开派对?还是在后院偷偷养鲸鱼?”

会议室一片寂静。

段霁眼神闪了闪,低声:“我们查过,水表系统没有异常,可能是……季节性波动。”

林小满缓缓放下手里的茶盏:“三天西十六吨,听起来确实有点浪漫。”

“浪漫?”

“对,像《千与千寻》里澡堂爆满的那种浪漫。”

丫蛋忍不住笑出声:“老板,你是说我们这块地里藏着河神?”

——

这件事得从一组数据说起。

草上飞小镇进入土地估值阶段,沈则行的团队提交了一份“运营预期分析”:游客增长快、水电消耗高、商业摊位翻台率良好,具备“文化文旅产业核心区”的升值潜力。

而地价评估一旦上浮,前期投入者的收益就会倍数激增。

听起来没毛病。

但林小满那天偶然发现,某户登记为“文化工坊”的屋子,竟标注着“单日用水量12.7吨”。

她回忆了很久,那间屋子,她曾进去过。

是个空仓库,最多堆了几条艾草织带,连厕所都还没通水。

于是她回到公司,翻出老账本。

十年前她在黄土坡办厂时,张嫂记录的是“平均每日用水4.3吨,淡季减半”。那会儿设备老旧,还靠人工泡草。

如今全自动系统,反而涨到12吨?

算盘一打,水里有鬼。

——

于是,她临时召开了一次技术说明会,地点就在小镇操作后台。

她坐在一口旧缸旁边,身后是一块手写板,写着三个字:“水表战”

“这是我十年前泡艾草用的缸。”她说。

“那时候,我们工人30人,泡草加织布,总共4.3吨水。今天这张报表说,你们用了46吨。”

“比我泡草那会儿多十倍。”

沈则行摊手:“时代变了,游客多了嘛。”

“游客多了你给他们灌水啊?”

她拎起一只艾草冰激凌模具:“别跟我说他们拿这个当泡脚桶。”

现场有人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掏出算盘,“咔咔”地拨了几下:“我们调取了过去两个月的用水数据。发现这46吨集中在每天凌晨两点到西点。”

“这时间段,唯一活动的,只有后勤。”

“所以我问——你们是不是在偷偷跑水表,为的是抬升‘水电消耗率’,然后让地评局误以为项目效益爆表?”

气氛一度凝固。

段霁站起来:“我们会配合调查。”

林小满看着她,语气柔和却透着寒意:“段总,你是不是太习惯用PPT讲文化了?”

“可惜这玩意,灌不了水。”

——

当天傍晚,“水表门”风波传到微博。

标签#艾草足浴竟日耗46吨水#、#文化产业搞水战#爆上热搜,网友评论区火力全开:

“给水表也开了个文化IP?”

“草上飞小镇,水上漂项目。”

“建议送给环保局当反面案例。”

丫蛋在楼下摇着扇子:“老板,咱们这波是不是反向出圈了?”

林小满端着茶杯没吭声。

——

深夜,屋内只剩她一个人。

她打开抽屉,掏出一张老旧的合作备忘录。

那是2009年,一家大型外资集团开价收购小满集团49%股份,开出的条件是:

“自动化代工+全球分销网络+AI品牌建模全替代”

而她当年几乎点头。

是萧砚舟,在她签字前一句话问住了她:“算盘,是记账的。你愿意把它变成打卡机吗?”

她没签。

她选择留在这张算盘纸上。

不是因为它高级,而是因为——它能记住人。

——

第二天清晨,小满集团发布声明:

“文化,不是装饰品,也不是水费单里的注脚。我们将联合法务,对虚报资源行为彻查到底。”

沈则行找到她,递上一份草上飞项目“内容导向调整建议”。

第一条:

“加强实际匠人参与,限制形式主义摊位。”

第二条:

“水表系统重设,恢复民用逻辑,不参与成本膨胀测算。”

林小满看完,抬头道:“你这叫认错,还是割肉止损?”

“都不是。”他叹气,“我只是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的水表,是我爸每天写在纸上的。”

“纸上记账,错了还能改;数字错了,只有删库。”

她看着他:“你爸记得住你?”

“记得。”他笑了笑,“每晚他都会说一句:‘今天小则喝了两杯水,没拉肚子,挺好。’”

“你现在喝几杯?”

“今天是第二杯。”

“祝你不拉肚子。”

“谢了,林老板。”

——

夜里,小镇水声淙淙。

林小满站在老缸边,看着倒影里的自己,忽然想起小时候第一次见水表——张嫂说:

“这东西不是看你用了多少,是提醒你别浪费。”

她笑了笑,回屋睡觉。

算盘没算完的账,她明天接着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