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游记

第4章 半部清代史:恭王府

加入书架
书名:
地理游记
作者:
XY马里亚纳XY
本章字数:
3690
更新时间:
2024-11-11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踏入了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北京恭王府,仿佛穿越时光,亲身感受着清朝的风云变幻。

恭王府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西南角,它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府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这座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南北长约 330 米,东西宽 180 余米,占地面积约 61120 平方米,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其中府邸占地 32260 平方米,花园占地 28860 平方米。

从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重威严的府邸。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至北均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多进四合院落。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出中路的威严气派,这也是亲王身份的重要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那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实属京城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乐道堂”,则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而那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是和珅仿照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建造的(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 156 米,后墙共开 88 扇窗户,内有 108 间房,俗称“99 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恭王府的“三绝一宝”更是令人称奇。一绝是花园的“西洋门”,这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的中轴线上,是花园的正门,为恭亲王奕忻所建,其形制仿制圆明园的大法海,造型典雅精巧,门额上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有一种浑厚苍古的意境,概括了整个花园的园艺风格,也算是恭王府内的一处“绝妙之笔”。这座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是恭亲王有意建造的,寓意着希望通过引入西方文化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座门静静矗立在此,成为了见证历史的重要标志。

第二绝便是被和珅藏藏掖掖却又敬如神明的“福字碑”。福字碑位于花园中路滴翠岩下的秘云洞正中,此“福”字乃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还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熙的书法造诣颇高,其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且构思巧妙,故而又称“天下第一福”。藏宝的滴翠岩正处于整座宅院的中心位置,而且这座假山据说由糯米浆砌筑而成,非常坚固,宝物放得进去却难以取出,隐藏得极为巧妙。这里也就成为“洞天福地”,是聚集福气的地方。如今,不少游客仍喜欢来此触摸福字,期望能沾沾福气。

邀月台东部的“大戏楼”是恭王府的第三绝。这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呈三券勾连搭全封闭结构,面积近七百平方米,可容纳两百多人同时观戏,气势恢宏。戏楼两侧门窗为朱漆雕花,戏楼内四壁顶为实木墙饰藤萝紫花,全部构造不见一颗铁钉,且藤萝彩画均为手工绘制,既古朴又清新。当你坐在戏楼中,仿佛能看到昔日的名角在此粉墨登场,悠扬的唱腔在空气中回荡。更为独特的是,这座戏楼虽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却能让各个角度的观众都听清台上的声音,据说这是因为在舞台四周放置了九口大缸,起到了聚音的效果。

而恭王府的一宝,则指的是满园的“福”字。据说府内处处被“福”字笼罩,号称多达一万多个“福”字,因此恭王府的宝气不散,以至于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这座著名的王府居然幸免于难。

漫步在恭王府的花园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古典画卷。蝠池的形状宛如蝙蝠,周围种满了榆树,秋季时榆树金黄的落叶飘入池中,犹如片片黄金,寓意着财富和好运。流杯亭的巧妙设计,让人不禁想起古人在此曲水流觞的雅趣。还有那造型各异的假山、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无不展现出江南园林的韵味与北方建筑的大气。

除了欣赏古建筑和园林美景,恭王府还设有多个常设展览,如福文化展、神音禅韵——宗教生活展、守护者——北京海关 30 年罚没文物调拨恭王府特展、清代王府文化展、水法楼原状陈列、多福轩室内复原陈列展、锡晋斋明清家具特展、恭王府历史沿革展、福晋休息室复原陈列、贵宾休息室复原陈列、龙王庙复原陈列等,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座王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游览恭王府,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触摸和感悟。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和珅的奢华生活、恭亲王的权势与无奈,也感受到了清王朝的兴衰荣辱。这座古老的王府,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静静地向后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离开恭王府时,心中满是感慨。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能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次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继续探寻它的奥秘。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