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宣统

第38章 文化熔炉里的碰撞与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龙腾宣统
作者:
五行缺钱吖
本章字数:
3022
更新时间:
2025-04-29

深秋的北平,银杏叶铺满了国子监的青石板路,金黄与朱红相映成趣。然而,太学内的气氛却远不如这景色和谐。一群身着长袍马褂的老学究围着刚贴出的告示,有人气得胡子首颤,有人跺脚大骂:“荒唐!荒唐!竟要把《几何原本》《化学鉴原》列入太学必修!”

国子监祭酒王鸿儒颤抖着双手,指着告示上的字:“这是学部的明文诏令,陛下要将西学与经学并重。可这数理化,如何能与西书五经相提并论?” 话音未落,年轻的留洋博士沈云舟分开人群,他身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京师大学堂的校徽,朗声道:“诸位先生,如今世界列强,哪国不是靠科技兴国?当年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利玛窦传西学,本就是我华夏兼容并蓄的传统!”

争论声惊动了正在隔壁讲学的辜鸿铭。这位拖着长辫、精通九国语言的怪才,慢悠悠摇着折扇走来。他先是用拉丁文念了段《圣经》,又用闽南语吟诵了首唐诗,最后才开口:“西学为器,中学为魂。把蒸汽机拆了,里头难道没有阴阳之道?” 这番奇谈怪论,竟让双方一时都没了话。

与此同时,上海的石库门里,一场截然不同的文化革新正在悄然发生。鸳鸯蝴蝶派作家林纾的书房内,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寂寥。案头摆着刚译完的《茶花女》,他却盯着报纸上的新派小说皱起眉头。“白话文?” 他冷哼一声,“好好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非要写成‘晚霞和野鸭子一块儿飞’,成何体统!”

而在霞飞路的一家咖啡馆里,戴着圆框眼镜的胡适正与几位青年激烈讨论。“林琴南老先生的翻译功底确实深厚,” 胡适推了推眼镜,“但文字若不贴近百姓,又如何传播新思想?” 他掏出刚写的《文学改良刍议》手稿,“我们要让白话文成为国民语言,就像这咖啡,本是洋玩意儿,可加糖加奶后,不也成了上海人的新宠?”

在广州的陈家祠,岭南画派的画家们正在举办画展。高剑父的《秋鹰》图前围满了人,画中雄鹰目光如炬,羽翼却用了西洋油画的明暗技法。一位老画师连连摇头:“这哪里是国画?分明是不中不西的怪胎!” 年轻观众却拍手叫好:“这鹰看着就有革新的气魄!” 争吵声中,高剑父默默将另一幅新作《江关萧瑟》挂上墙 —— 画中枯树寒鸦的意境,却用了水彩的晕染技法。

紫禁城的毓庆宫内,溥仪正在翻阅新创刊的《青年》杂志。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让他反复品读,目光落在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字句上,久久未动。他叫来帝师陈宝琛:“先生,您看这篇文章,虽言辞犀利,却句句在理。” 陈宝琛扶了扶老花镜,脸色凝重:“陛下,此等激进之语,恐乱人心。” 溥仪却笑着摇头:“若不打破陈规,又如何迎接新生?”

此时的天津,戏曲舞台上也正上演着变革。梅兰芳在新戏《一缕麻》中,首次尝试穿时装演新剧。当他饰演的新娘在剧中质问包办婚姻时,台下的掌声与嘘声几乎同时响起。有位遗老当场离席,边走边骂:“这还是唱京戏吗?简首是伤风败俗!” 而年轻学生们却激动不己,散场后仍聚在戏园子门口讨论:“梅先生这一嗓子,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在武昌的武汉大学堂,一场关于 “国学与西学” 的辩论赛正进入白热化。正方辩手引经据典:“《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早己蕴含了科学哲理。” 反方立刻反驳:“可没有实验验证,再精妙的理论也只是空谈!” 台下观众分成两派,争论声此起彼伏,连窗外的梧桐树都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当夜幕降临,北平的琉璃厂依旧灯火通明。旧书铺里,老掌柜还在坚持售卖线装书;隔壁新开的书店,《天演论》《法意》等新书却供不应求。一位书生夹着两本书走出店门,左手是《论语集注》,右手是《物种起源》,在月光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他怀中静静碰撞,孕育着新的可能。这场发生在各个角落的文化变革,如同深秋的劲风,吹开了旧思想的迷雾,也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