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咳血,全家大佬求我别死

第154章 格物惊世,帝心初动,一纸诏书破旧局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一咳血,全家大佬求我别死
作者:
陈子离
本章字数:
5722
更新时间:
2025-06-04

格物院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驱散了料峭春寒。

数月光阴倏忽而过,冬去春来,案牍劳形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

何启年捧着一卷书稿,眉头紧锁:“沈大人,这《几何初步》的引言,是否过于艰深?若无算学根基,初学者恐难入门。”

赵孟言在一旁摊开自己的草稿,纸上满是演算符号,闻言反驳:“何大人此言差矣!算学之道,精妙绝伦,引言若不能提纲挈领,何以彰显其博大?”

他性子执拗,尤其在算学上,寸步不让。

孔思齐默默将一叠整理好的《机关要术》初稿递给宁从闻,低声道:“宁大人,此处榫卯结构的图解,下官以为可以更精细些,方便学子理解。”

他出身匠籍,于此道最为擅长,却也最是谨小慎微。

苏叶礼正在整理自己手中的资料,闻言轻笑一声:“赵编修,你这是要让天下学子都变成你这样的算痴吗?教材,教材,自然是要让人容易学会才好。”

宁从闻接过孔思齐的图稿,细致看过,微微颔首:“孔大人所虑甚是,清晰易懂方为上策。赵兄,格物之学,旨在实用,并非纯粹的理论探讨。”

沈温玉此时未曾加入争论,他正伏案疾书,笔下的纸张上,赫然是印刷和造纸工艺的大批量生产工艺流程图。

这几个月,他不仅要统筹教材内容,更要分神改良格物院的印刷和造纸工艺。

原先的纸张粗糙发黄,墨迹也易晕染,远不符合他对教材品质的要求。

同时,先前他兑换的印刷术也过于简陋,在大量的教材印刷面前显得尤为缓慢。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在系统中兑换了更高级的技术,以此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推广。

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这方方面面的细节都照顾到了,才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研读这惊世之作。

而后,他以“改良”为名,数次“试验失败”后,终于让格物院的工匠们掌握了制作更为洁白、柔韧纸张的诀窍,同时改进了墨锭配方与活字固定工艺,使得印刷出来的字迹清晰锐利,版式整齐划一,印刷时间也大大缩短。

如今这活字排版样本上的字迹,比之市面上最好的刻本,己有天壤之别。

既然技术有了,接下来,他便要做到量产。

沈温玉停笔,擦了擦水笔印染的指尖墨迹,心念微动,这水笔也得改进一下,否则每次写完都留下印子,虽无伤大雅,也比毛笔便捷太多,但仍有悖他力求完美的初衷,稍后便安排工匠改进。

他缓缓起身,走到众人中间,语速不快地下达结论:“《几何初步》的引言,何大人可与宁大人再商议,务求简明扼要。”

“孔大人的图解,就按你的想法修改,越细致越好。至于《机关要术》与《营造法式》中涉及的力学原理,赵编修可以协助孔大人,将其算学模型简化,便于理解。”

他看向苏叶礼:“苏兄,你那本《农桑辑要疏证》,进度如何?”

苏叶礼放下手中的笔,桃花眼一挑:“放心,误不了你的大事。只是这书中某些古法,早己失传,要考证起来,颇费工夫。”

“更何况,你还提供了许多当世未有之物,更是耗费心神。”

“不过,你这笔和纸确是两大好物,不仅写得快,还看得清。”

何启年等人亦是点头称是。

新纸轻便,墨不走样,大大提升了他们编撰校订的效率。

看着眼前这支初见成效的团队,沈温玉心中微定。

这些人,各有专长,亦各有棱角。

何启年严谨,赵孟言执着,孔思齐务实。

宁从闻的博学与苏叶礼的机敏,则如黏合剂一般,将众人串联起来。

又过了月余,一套涵盖算学、格物、营造、农桑、舆地等诸多门类的格物系列教材初稿终于编撰完成。

沈温玉亲自监督,将这些教材一一付印。

看着一册册装订整齐、墨香扑鼻的新书从格物院的印刷坊中运出,他胸中积郁的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些许。

这些书,便是他投向这个时代的第一块问路石。

御书房内,萧仁宗的指尖拂过一本崭新的书册。

纸张细腻洁白,触手温润,是他从未见过的样式。

翻开内页,墨色均匀,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这便是你说的教材?”萧仁宗拿起一本《几何初步》,随意翻阅。

沈温玉垂首立于案前:“回陛下,正是。此乃《格物科教材》初编,共计一十二册,涵盖算学、物理、营造、农桑等基础科目。”

萧仁宗又拿起一本《天工开物释例》,书中的插图细致入微,将复杂的器械构造描绘得一清二楚。

他看得极慢,时而蹙眉深思,时而指尖在某个图样上轻轻敲击。

许久,他才将书册合上,抬起头,望向沈温玉。

“温玉,朕从未想过,书,可以做成这个样子。”萧仁宗的语气中带着惊叹,“单是这纸张与印刷,便足以让天下读书人耳目一新。”

沈温玉躬身道:“这仅仅是格物院小批量实验,技艺尚不算成熟,臣正在抓紧调试,相信不日之后,工部就能单独建一座工坊,大批量生产。”

“彼时,将逐步淘汰如今所用之物,陛下日后批阅奏疏也能舒适不少。”

萧仁宗笑了:“那朕拭目以待,温玉可不要让朕等太久。”

沈温玉自是应下。

插曲过后,萧仁宗拿起另一本《舆地考》,“这些内容,朕粗略翻看,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确是用了心思。只是……”

他顿了顿:“这些学问,对那些皓首穷经的儒生而言,不啻于洪水猛兽。他们会接受吗?”

这是意料之中的问题。

科举改革,动的是天下士人的根基。

沈温玉面色平静:“陛下,万事开头难。臣以为,可先行试办。”

“试办?”萧仁宗重复了一遍,指节轻轻叩击着龙案。

“正是。”沈温玉接话,“可在京畿拣选一二县学,或于国子监内另设格物科,招募一批有志于此的监生,以这套教材试行教学一年半载。观其成效,再行推广,便可减少许多阻力。”

萧仁宗沉吟不语。

试办,确实是个稳妥的法子。

既能检验教材的实用性,也能逐步消解士林的抵触情绪。

他脑中飞速盘算着此举的利弊。

若试办成功,则新学之火可以燎原。

若不成……那便证明沈温玉这条路走不通,届时再做调整,损失亦可控。

“你觉得,这试办,该如何章程?”萧仁宗的目光重新落在沈温玉身上。

沈温玉对此早有腹稿:“臣以为,试办之地,不宜过多,一两处足矣,便于集中资源,亦方便陛下随时查验。师资方面,可从翰林院何启年、赵孟言等人,以及格物院中挑选一部分精通此道者担任。生员则以自愿报名为主,辅以少量选拔。”

他停顿片刻,继续补充:“试办期间,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学子反馈,皆需详细记录,作为后续改进教材与推广政策的依据。”

萧仁宗缓缓点头,沈温玉考虑得周全,几乎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纳入了考量。

“这批教材,你预备印制多少?”

“回陛下,首批各印两百册,除试办所用,其余可分发至各部堂官、翰林学士、以及部分地方督抚手中,让他们先行了解。”沈温玉的回答滴水不漏。

先让一部分人看到新学的好处,培养一批潜在的支持者,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

萧仁宗手指在龙案上轻点:“好。就依你所言。”

他拿起朱笔,在一份早己拟好的空白诏书上写下几个字,而后盖上玉玺:准格物院编纂之教材,于国子监及顺天府所属县学择优试行一年,具体章程由沈温玉会同礼部、吏部议定。

“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萧仁宗将诏书递给沈温玉,“朕要看到成效。”

沈温玉双手接过诏书,这薄薄一纸,确是开启大梁科举变革崭新道路的第一把钥匙。

“臣,遵旨。”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