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上下顿时忙碌起来。香案很快设好,李光地带着家眷仆从,恭敬地跪在庭院之中。宣旨太监展开明黄卷轴,朗声宣读。当听到“起复”、“加太子太师衔”、“总理会试殿试”、“主考官”等字眼时,饶是李光地宦海沉浮数十年,心志早己坚如磐石,此刻心中也不禁泛起波澜。
他深深叩首:“老臣李光地,叩谢皇上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他原以为此生将在安溪终老,著书立说,未曾想垂暮之年,竟被重新召回这权力漩涡的中心。
宣旨太监满面笑容地递上圣旨,又道了几句恭喜。李光地起身,神色己恢复一贯的平静。他示意管家奉上早己备好的丰厚“茶敬”(红包),言语间不卑不亢,尽显老臣风范。
待送走宣旨太监,李光地回到书房,将圣旨供于案上。他并未立刻去看,而是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苍劲的古松,陷入沉思。皇上为何突然起用自己?仅仅是因为无人可用?还是……
“福生,”他唤来心腹老仆,“方才宣旨的公公,可还说了什么?京城……近来可有什么特别的风声?”
老仆福生低声道:“回老爷,那公公口风甚紧,只说是皇上圣心独断。不过……老奴私下里塞了个荷包,他旁边的小太监倒是提了一嘴,说……说雍亲王在皇上面前,力荐老爷您出山主考。”
“哦?”李光地眸光骤然一闪,如古井投入一颗石子,瞬间荡起涟漪,随即又归于深邃的平静。雍亲王胤禛……那个以冷面寡情、刻薄务实著称的西阿哥?竟然是他举荐的自己?
这个信息,分量极重!
李光地迅速在心中盘算:
* 胤禛举荐他,绝非出于私人交情(他们并无深交),而是纯粹的公心考量,看中他的资历、清誉和超然地位。
* 此举证明胤禛确有识人之明和为国谋才的格局,与传闻中的“刻薄”似乎并不相符。
* 更重要的是,胤禛能向皇上举荐自己并被采纳,本身就说明胤禛在圣心之中的分量……非同一般!皇上让他李光地出来“定大局”,让胤禛担任“监临官”手握实权,这其中的安排……意味深长!
“雍亲王……监临官……”李光地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了然又带着几分凝重的神情。他明白了。自己这趟出山,名义上是主考,实则更像是为那位即将走上权力巅峰的雍亲王,保驾护航、稳定局面的“压舱石”。而那位年轻的王爷,才是此次科考真正的主角,是皇上要着力培养和树立的对象。
“知道了。”李光地最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再无多余言语。他回到书案前,重新展开圣旨,目光落在“监临官胤禛”几个字上,停留了许久。心中己然有底,但他不会做任何多余的动作。不拜会,不表态,更不会刻意亲近。他李光地的立身之本就是“清正”与“超然”。此刻,他只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个纯粹为国选材、不问党争、也不依附于任何皇子的老臣。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也才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