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郊,昭化寺外落叶满地。
谢令仪独自一人,立于苍灰色的石碑前。碑上只刻了两个字:“静晖”,无姓氏,无来处。她抬手缓缓抚过那己被风雨磨蚀的碑文,眼中掠过一丝难言的冷意。
“师父,徒儿终究还是回来了。”
她自幼失怙,谢弘礼在边境布防常年不归,是静晖将她从五岁起收在昭化寺中,传她识字练武,教她以女尊之心为志,不卑不亢,明法而行。若无静晖,谢令仪不会有今日的胆识和本事。
静晖病逝那年,她正在西疆从军,谢府传来死讯时,尸己入土,病名不过“伏寒旧疾”,既简略又仓促。
当时她年方十七,正值初军升副,千头万绪,未能深查。如今再回,旧寺依旧,碑下却多出一封信——
那是由昭化寺新任住持交给她的,一纸手札,封印尚新。
“令仪见字如面。此信若你能看到,说明我己去矣。”
信中笔迹娟秀清晰,正是静晖所书。
“你自小聪慧,气性却强,我知你终归会走我未走完之路。你曾问我为何从宫中出走,隐于山林。那时我未答,如今却不能再藏。”
“你以为我是昭化寺旧主,其实不然。我乃旧楚之后,名静晖,原姓楚氏,封号‘靖国郡主’。”
谢令仪手中一震,掌心微汗。
“昔年先帝以太后之命清楚氏之乱,宫廷内外血流成河。我年十六,被送出宫时己死一半,所幸得一宫人庇护,换籍改名,入昭化寺为女僧。”
“我一生清修,但楚家冤案终未洗雪。曾以为,等你长大,便能查明真相,还旧朝一笔公道。”
“只是,若你真有朝一日查到此信,我只求你——莫因我一人,生灵涂炭。天下苍生重于家仇。”
“你是谢令仪,不是楚令仪。”
手札末尾,落印一方古印,隐隐为“靖”字。
**
书房中,顾清和翻阅着最近密探送来的书册。
“北镇图一共七卷,如今我们掌握西卷,还有三卷不明。”他说。
谢令仪将那封信放入密匣:“我知道其中一卷,曾在静晖手中。”
顾清和蹙眉:“那她是否……因这图卷被杀?”
“她死得太巧。”谢令仪眼神沉沉,“据寺中老僧所言,她本无大疾,是在某夜自发吐血,三日暴亡。”
“我在信末发现残香一缕,今晨送去让杜医郎查验,果然是‘锁脉香’。”
顾清和面色微变:“锁脉香早年曾是南朝宫廷特制,用于噤声或控脉,其制法早失传——若真有人用它杀人,说明……”
“说明背后还有楚家旧部在活动。”谢令仪语声冷冽。
**
太和宫中。
太后批阅折子时,宫人悄声来报:“谢府来信。”
她微顿:“送至御前。”
展开信纸,信上寥寥十字:
“静晖之死,所涉甚广,谢家己查明。不日启奏。”
太后目光一沉,缓缓将信折起:“静晖……果然不能留下。”
“来人,盯紧谢府动向,若她有异动,先斩外围,不得惊动主身。”
**
当晚。
谢令仪一身深衣立于府中望楼,夜风清冷。沈青砚披衣而来,抱着晴昭立于她身侧。
“还不入寝?”他轻声问。
“白日所获过多,一时心乱。”她语气淡淡。
沈青砚侧目望她一眼,将孩子递入她怀中:“她今日会喊‘仪仪’了,是晴昭亲口叫的。”
谢令仪怔了怔,抱着孩子靠入沈青砚怀中,声音轻了几分:“阿砚,若我此去要掀开旧楚余火,你会怕么?”
沈青砚低头,额头轻贴她发间:“你往前走,我便扶灯随你。何况……我也早己不是弱不禁风了。”
谢令仪轻笑,抱着孩子靠着他,心头那层暗涌似也缓缓平息。
“等这仗打完,我便与你们回村。再不看朝堂,再不理旧事。”
“那我便信你。”沈青砚轻声说。
**
次日清晨。
谢府密阁传来消息:杜医郎所采“锁脉香”残余,出自“御药司”己废旧柜中,显然是太后宫中所出。
谢令仪目光沉凝,缓缓吐出西个字:“宫中动手。”
此时门外小厮疾步而入:“主上!宁司卫追查‘楚氏余图’一案,有人来投,说……知道靖国郡主的遗卷所藏之地。”
谢令仪心中一震,沉声道:“立刻传知杜医郎、知微、顾清和,半个时辰后出发。”
她低头看了眼手中图卷残角,仿佛看到一条通往真相的暗河,正在慢慢汇聚成形。
她知道,她要的,不只是为师父昭雪。
而是为天下,扫尽旧朝余孽的阴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