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随性而为

第82章 元末群雄争霸

加入书架
书名:
诸天之随性而为
作者:
无限装币
本章字数:
5070
更新时间:
2025-06-21

当岭南的蒸汽锤声穿透晨雾时,长江北岸的应天府正被连绵梅雨笼罩。

朱元璋站在阅江楼三层回廊上,手中绣着 "明" 字的帅旗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旗角掠过下方正在操练的 "火龙营"。

三百名士兵正以五人为伍推进,火铳枪管在雨幕中泛着蓝黑色寒光 —— 那是昨夜新淬火的熟铁枪管,枪托处还留着铁匠用凿子刻下的 "应天造" 三字。他脚下的青砖缝里渗出青苔,与栏杆上斑驳的朱漆相映,如同这乱世中交织的新旧势力。

这是表明服从夜幽影暗地里阳奉阴违的明教分坛势力。

"岭南急报。" 刘伯温踩着积水走进来,手中蜡丸密信还带着体温。

朱元璋用指甲刮开蜡封,信纸上用矾水写就的字迹在火折子映照下渐渐显形:"汀州铁矿己控,火炮可抵赣州。另附黎鸣部火炮射程测算图,' 明光十号 ' 在顺风条件下可及西里。"

展开附页的羊皮纸,上面用红墨水画着抛物线轨迹,每个刻度旁都注着岭南工匠的计算符号。

朱元璋的佩刀 "定天" 突然出鞘,刀身在雨帘中划出半弧,精准地指在舆图上的梅关古道:"黎鸣的东路军若拿下赣州,陈友谅的湖广水师就成了瓮中之鳖。"

雨声突然变大,砸在楼外的铁盔上叮咚作响。

楼下校场里,汤和正指挥士兵演练 "三才阵",三百面铁盾组成的方阵在泥泞中缓缓移动,盾缝间伸出的火铳枪管如林。

朱元璋忽然注意到前排一名士兵的火铳扳机处缠着布条,那是为了防止雨水渗入击发装置。

"我们的火铳在雨中哑火率多少?" 他突然问。刘伯温从袖中掏出一本皮面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昨日测试,十成中有三成无法击发。而岭南送来的情报说,他们的 ' 明光统 ' 炮闩有防水铜套,暴雨中仍可连发。"

此刻在平江府的崇真宫大殿内,张士诚称量着刚从山东运来的海盐。

六十西两的秤砣悬在刻度 "万" 字上,银盘里的海盐堆成小山,折射着檐角漏下的天光。

他身后的紫檀木屏风上绣着《耕织图》,农人弯腰插秧的图案却被书案下露出的密信角划破 —— 那是元廷使者昨夜留下的绢书,"若断朱元璋粮道,许两淮盐引三年" 的字样用金粉写成,在阴影里微微发亮。

侍女捧来的茶盏中漂着岭南贡茶 "雪芽",他却盯着茶汤中自己的倒影,忽然用银匙敲了敲秤杆:"听说岭南的拖拉机一天能犁三十亩地?"

屏风后的暗室里,方国珍的使者正将一叠海图摊在黑檀木桌上。

图上用朱砂圈出舟山群岛的三十七个隐秘港湾,其中青浜岛的注脚写着 "可泊楼船百艘,水深三丈,元军水师未设灯塔"。

使者指尖划过宁波港的标记:"我主愿以二十艘 ' 海鳅船 ' 换湖广稻米千石,另赠日本铁砲三百杆。" 张士诚的幕僚陈基用指甲刮了刮图上庆元港的符号,露出底下用墨线描的暗渠 —— 那是方国珍私设的兵器走私通道。此时殿外传来更夫敲梆声,三更的梆子声里夹杂着兵器库方向的叮当声,那是工匠在仿制岭南送来的火铳扳机。

武昌城的长江边,陈友谅的鎏金帅椅被搬到了望楼顶层。

他用铁钩挑起朱元璋使者送来的 "同盟书",桑皮纸在火盆上卷曲时,背面用米汤绘制的应天城墙布防图逐渐显形:聚宝门的瓮城夹层、秦淮河的暗渠入口、火药库的具体方位都用朱笔标着。

"好个朱重八!" 铁钩突然砸在紫檀木桌上,震得旁边的 "襄阳炮" 模型掉了轮子,"去年围洪都八十五天,现在想让我当炮灰?"

他身后的亲军指挥使递上刚天价买通明教内部官员获得的岭南 "明光炮" 残骸,断裂的炮管内壁还留着螺旋状膛线,工匠用凿子刻的仿造痕迹歪歪扭扭,旁边放着七八个试炮时炸裂的碎块,每块碎片都带着放射状裂纹。

殿外的演武场上,五百名士兵正在操练 "跳荡战术"。

元大都的皇城内,元顺帝将岭南进贡的橡胶球抛向空中。皮球在金砖上弹起又落下,每一次跳动都像重锤敲在他心上。

窗外,御史台方向传来争吵声,孛罗帖木儿的亲信正挥舞着调兵符节:"甘肃骑兵若不南下,山东盐场必失!" 扩廓帖木儿的幕僚则将一叠漕运账簿摔在桌上:"运河断流三月,大都的米价己涨至百贯一石!" 内殿的纱帐后,奇皇后的宦官正将密信缝进海东青的羽毛里,素绢上 "岭南使者己至,许开齐化门" 的字样用藏红花汁写成,在烛火下透出暗红。

当黎鸣的烈火营抵达赣州城下时,城头的元军正在搬运 "回回炮"。

那些炮身布满铜绿,炮架的卯榫处爬着青苔,炮手们穿着露趾的草鞋,却突然从城楼两侧推出数十架 "襄阳炮"—— 炮架横梁上的铜钉分明刻着张士诚的 "诚" 字标记。

黎鸣举起单筒望远镜,镜筒上的牛皮套还带着体温。

五年时间,足够元朝各大势力仿造一些火枪火炮了,只是效果有多少不好说,初步接触,那些火炮炮弹射出去的和炸膛的五五开,而即便射出去的,准头和射程也很感人。

一系列的无脑操作。

“开炮........”

赣州城头顿时鸡飞狗跳,惨叫连连。

同一时刻,朱元璋的信使快马冲进应天府,马蹄踏碎了积水中的月影。

他怀中的急报盖着洪都守将的血印:"陈友谅倾巢而出,战船千艘逼鄱阳湖。"

信笺背面用指甲划出的小字更让人心惊:"张士诚密使己至陈营"

阅江楼上,朱元璋扯开窗帘的手突然顿住 —— 雨幕中,秦淮河上的运粮船正在连夜拔锚,船头灯笼的光晕里,士兵们搬运的长筒被油布裹着,那弧度分明是岭南火炮的山寨版。

"传我将令!" 他的声音撞在湿漉漉的梁柱上,"汤和率水师死守湖口,用铁链封锁航道,决不能让陈友谅进长江!廖永忠带三千骑兵奔袭平江粮道,告诉张士诚,他的三层城墙挡不住我的 ' 襄阳炮 '!" 他走向兵器架,取下那把刻着 "天命" 二字的宝剑,剑身在闪电中映出他紧蹙的眉头。

当剑鞘重重砸在舆图上的黄河故道时,窗外突然划过一道惊雷,将岭南、应天、平江、武昌的剪影同时照亮 —— 西方势力的疆域在闪电中如同熔铁,既互相挤压又隐隐融合,在元末的浊流中翻涌成即将燎原的火海。

兵器库里,工匠们正在连夜打磨新铸的火铳枪管。熔炉里的铁水溅在青砖上,与雨水混在一起,形成暗红的轨迹。

一名老工匠举着刚镗好的枪管对着天光,管内歪扭的膛线在光柱中忽明忽暗,他突然咳出一口血,染红了手中的通条。

而在千里之外的岭南兵工厂,二十吨蒸汽锤落下时,淬火的炮管发出龙吟般的鸣响,精密车床每转动一格,都意味着中原战场的力量天平正在无声倾斜。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