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那日,扬州城的琼花提前开了,女子布庄的前庭摆满了各色鲜花。圆圆身着一袭素色锦袍,站在台阶上,望着陆续到来的宾客——有鬓发皆白的江南商会老者,有穿着异域服饰的南洋绣娘,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塞北商队首领。今日是她特意选定的“感恩宴”,要谢的人,横跨了大江南北,纵贯了数十载春秋。
“苏奶奶!”阿桃蹦跳着跑来,头上戴着林安新做的珍珠发箍,“后厨的糖糕蒸好了,是您最爱吃的桂花味!”圆圆笑着捏了捏她的脸,目光却落在她身后的谢峰身上——老人正拄着拐杖,与周明的父亲说着话,银发被春风吹得轻轻扬起,像撒了一把碎银。
最先上前的是南洋商会会长陈鸿生,他双手捧着个檀木匣:“苏女士,这是南洋诸国绣娘联名送的‘百蝶锦’,每只蝴蝶都是用各国最珍贵的丝线绣的。”匣子打开,锦缎上的蝴蝶栩栩如生,翅膀边缘泛着七彩光晕,竟比真蝶还要灵动三分。
“陈会长言重了。”圆圆抚过锦缎,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南洋遇袭,是陈鸿生带着商会兄弟连夜护送她突围,“当年若没有您仗义相助,哪有今日的‘明心’海外分号?要说谢,该是我谢您才对。”
话音未落,塞北商队首领哈图带着两个壮汉走进来,肩上扛着件雪白的狐裘:“苏大姐,这是我们族长特意让人打的,用的是雪山顶上银狐的皮毛。当年要不是您借我们商路图,我们驼队早就在戈壁滩上饿死了!”
圆圆接过狐裘,指尖触到内衬上绣的蒙古文“恩人”,眼眶微热。她还记得初见哈图时,对方衣衫褴褛,跪在布庄门口求借罗盘,如今他己成了塞北最有名的“义商驼王”,每次路过扬州,总要送来半车的葡萄干和毛皮。
“哈图兄弟,以后别叫我‘恩人’,叫‘姐姐’。”她笑着替他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巾,“咱们是一家人,哪有家人之间说谢的?”
巳时三刻,正门忽然传来喧闹声。众人转头望去,只见二十几个身着粗布衣裳的百姓挤在门口,领头的正是当年在扬州布庄做工的老裁缝李伯。“苏掌柜,听说您要办感恩宴,俺们没钱买礼,就自家腌了些酱菜...”老人局促地递过陶罐,手背上的皱纹里还沾着线头。
圆圆快步走下台阶,握住李伯粗糙的手:“您忘了?当年我刚接手布庄,是您带着一众匠人熬夜赶工,才让‘明心绣’赶上金陵花朝节。要说这第一碗感恩酒,该敬你们!”她转身从丫鬟手中接过酒杯,对着众人深深一揖,“谢谢你们当年肯信我这个毛头丫头,肯陪我把‘义商’的旗子扛起来。”
李伯慌忙摆手,身后的妇人红了眼眶:“苏掌柜才是俺们的贵人。当年俺家娃生病,是您垫了药钱;俺们没地方住,是您让人收拾了布庄后巷的屋子...您才是该让我们谢一辈子的人!”
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圆圆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忽然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那些被人刁难的夜晚,那些资金链断裂的焦虑,若没有这些朴实的匠人默默支持,她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
“都别站着了,快进屋坐!”谢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不知何时己让人搬来几十张圆桌,“今日不摆商宴,只摆家宴,大家敞开了吃,就当是回自个儿家!”
酒过三巡,庭院里的琼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圆圆携着谢峰走到廊下,看着席间推杯换盏的众人——林安正给阿莎夹菜,小川在跟哈图比划着造船术,就连当年的竞争对手周掌柜,也在和南洋绣娘讨论着纹样改良。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办‘清商宴’吗?”谢峰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那时候满座都是竞争对手,如今却成了一家人。”
圆圆点头,目光落在廊柱上的“明心”二字——那是她亲自刻的,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她想起昨夜整理的书信,其中有封来自西域的信,写信的姑娘说,她照着“明心学堂”的教材学会了刺绣,如今开了家小小的绣坊,养活了孤儿院里的五个孩子。
“其实最该谢的,是您。”她转头望向谢峰,眼中倒映着庭中灯火,“若没有您当年在桃花树下收我为徒,若没有您一次次在我迷茫时点醒我,哪有今日的苏圆圆?”
老人笑着摇头,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己经碎成几瓣的桂花糖糕:“该谢的是你自己。当年那个在雪地里摔得鼻青脸肿,却非要练剑的小姑娘,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圆圆接过糖糕,咬了一口,甜香里竟混着些岁月的味道。她忽然明白,感恩从来不是单向的倾诉,而是生命中无数温暖的回响——是师父的言传身教,是匠人的生死相随,是陌生人的一句信任,是后来者的一声“我想成为你”。
申时,宴席渐近尾声。南洋绣娘们唱起了家乡的歌谣,小川让人点燃了孔明灯。圆圆看着一盏盏灯缓缓升上夜空,灯面上绣着“感恩”“义商”“传承”等字样,在暮色中连成一片温暖的星河。
阿桃忽然扯了扯她的衣袖,指着天上的孔明灯:“苏奶奶,那些灯好像星星呀!”
“是啊,像星星。”圆圆轻轻揽住孩子的肩膀,看着灯火照亮众人的笑脸,“这些星星,都是好多好多人一起点起来的。只要我们记得互相照亮,天上的星星就永远不会灭。”
谢峰站在一旁,望着妻子眼中的光,忽然想起初见她时的场景——那个蹲在墙角补绣绷的小姑娘,抬头时眼里也有这样的光。原来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就像她始终相信的“义商之道”,就像他们始终坚守的“明心之志”,在岁月的长河里,终将成为照亮人间的星群。
这一夜,扬州城的琼花一首开到天明。圆圆站在布庄门口,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回身看见影壁上的“感恩”二字——那是小川连夜刻的。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她忽然懂得:人生最珍贵的成就,不是站在巅峰时的俯瞰,而是回头望去,身后站满了曾被你温暖过的人,而他们,也正带着这份温暖,去照亮更远的远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