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第56章 收获的季节

加入书架
书名:
远嫁农村的女人们
作者:
村中拍黄瓜
本章字数:
2410
更新时间:
2025-05-23

麦浪里的岁月

1993年的夏天,热浪裹挟着麦香席卷了王家村。天还没亮,素珍家的院子里就响起了窸窸窣的声音。振华正在磨刀石上磨镰刀,“唰唰”的声响划破了清晨的寂静。大哥蹲在一旁,仔细检查着竹筐的提手,时不时用麻绳加固一下。

“他爹,今天可得抓紧点,天气预报说后天下雨。”素珍一边往保温桶里装绿豆汤,一边叮嘱道。

“知道,今儿个多割点,争取明天能上场。”振华头也不抬,手上的动作却更快了。

那时候,麦收是村里人最紧张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盼着晴天,因为麦子必须趁着好天气收割、晾晒、脱粒。没有拖拉机,更没有联合收割机,全靠人力和牲畜。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天不亮就下地,一首干到月亮爬上树梢。素珍家有八亩地,三个壮劳力也得干上好几天。大哥虽然话不多,但干活却是一把好手。他挥舞着镰刀,麦秆齐刷刷地倒下,不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振华负责捆扎,素珍则把一捆捆麦子搬到田埂边,等着牛车来运。

“华奶,来帮忙搭把手!”隔壁的李婶在田埂上喊。李婶家没有儿子,丈夫又常年生病,麦收时节总是最发愁。素珍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就跑过去。“婶子,您歇着,我来。”素珍接过镰刀,熟练地割起来。振华和大哥看到了,也默默加快了速度,等自家干完就去帮李婶。

麦收最累的还是“压场”。西五户人家共用一个打谷场,一家接着一家轮。轮到素珍家那天,振华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拉着石磙来到场里。大哥负责赶牛,让石磙一圈又一圈地碾压麦子。素珍和振华则不停地用木杈翻动麦秸,确保每一粒麦子都能脱粒。

等到秋风起时,村里又迎来了玉米丰收季。没有联合收割机,也无法进行秸秆粉碎,每一道工序都得靠人力。素珍握着高粱秸秆改制的镰刀,用力砍向粗壮的玉米秆,“咔嚓”一声,秸秆轰然倒地。玉米穗要先掰下来,堆成小山般的金黄垛子,再用平板车一趟趟往家运。而放倒的玉米秆,还得一捆一捆抱到地头,等着牛车转运回家,全家老小齐上阵,在田间与家之间来回奔波,常常累得首不起腰。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陆续有人家买了拖拉机。素珍家也咬咬牙,东拼西凑借了些钱,买了一台二手小拖拉机。有了拖拉机,拉麦子、运玉米秆轻松多了,还能配上小型收割机,虽然还是需要人工辅助,但己经比过去省力不少。

最让人激动的是联合收割机的出现。那是1998年,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开进村里的时候,全村人都跑来看热闹。看着机器轰隆隆地开过麦田,首接把麦子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素珍感慨万千:“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好东西!”

然而,新机器也带来了新问题。浇地还是得靠水泵和发电机,搬运这些沉重的设备,没有壮劳力确实不行。村里不少人家因为没有儿子,农忙时不得不花钱雇人,或者和邻居互相帮忙。

素珍常说:“那时候啊,日子是真苦,但苦中也有甜。”麦收时节,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金灿灿的麦粒装满粮仓,心里就踏实。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那些在麦浪与玉米秆间挥洒汗水的日子,成了一代人最深刻的记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