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爱人难寻

第230章 土地的故事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爱人难寻
作者:
吉祥宝贝
本章字数:
604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230章 土地的故事

金城大学大礼堂,上午9:00:

盛夏的阳光透过礼堂的彩色玻璃窗洒落,将主席台映照得熠熠生辉。

台下座无虚席,毕业生们身着学士服,胸前的流苏随着轻风微微晃动。

家长和教授们坐在后排,目光中满是期待。

舞台两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毕业生们的校园剪影,背景音乐是校歌的钢琴改编版,庄严中带着青春的朝气。

?主持人上台。

“下面,有请本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农林学院李冰同学发表演讲!”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李冰从侧幕稳步走向讲台,他的学士帽下露出几缕因熬夜而略显凌乱的头发,但眼神清澈坚定。

他轻轻调整话筒,深吸一口气,嗓音因连日劳累而沙哑,却格外有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站在这里,我最想说的不是感谢——尽管我确实满怀感激——而是关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台下渐渐安静,张宇在观众席第一排攥紧了拳头,周青梅微笑着鼓掌。

?李冰?指向身后电子屏,画面切换为黄河航拍图:

“这是我和团队用三个月测绘的金城黄河流域全息模型。

每一组数据背后,是暴雨中护住仪器的体温,是高原反应时互相搀扶的手臂,更是凌晨四点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

?镜头特写他磨破的登山鞋鞋跟,观众席传来低声惊叹。

?李冰?突然提高声调:

“有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给河流拍照?

因为科技不是陈列馆里的水晶奖杯!

当老牧民次仁大叔说有了这条路,孙女的药再不会因封山断送时,我才真正明白——”

?停顿,手掌抚胸。

“生命的意义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每天让世界变好一点点。

就像黄河水,每一滴都在推动另一滴前进。”

?后排老教授摘下眼镜擦拭,林教授微微颔首。

?李冰?举起软盘,灯光聚焦:

“今天,我们将全部测绘数据开源。

这不是终点——”

李冰突然转向侧幕挥手,团队成员集体起立、

“张宇的算法能让洪水预警快10分钟!

青梅设计的生态补偿模型已获省里采纳!

还有更多同学在基层默默耕耘。

这才是金城教给我们的——”

?握拳重击讲台,回声震荡。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全场爆发雷鸣般掌声,校领导起身鼓掌。

音乐转为《黄河颂》交响乐。

李冰退后一步深鞠躬,学士帽穗随风扬起。

当他抬头时,阳光正好掠过主席台校徽,将厚德励学四个字映在他的眼眶里。

台下,张宇红着脸大喊冰哥牛 逼,周青梅将一束格桑花抛向舞台。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黄河的波涛声通过礼堂音响隐隐传来,仿佛古老河流正与年轻的心跳共鸣。

金城大学校门口,梧桐叶在盛夏热浪中沙沙作响。

砖红色校门上方,知行合一四个鎏金大字被阳光晒得发烫,卫室老张头正用蒲扇赶着绿头苍蝇,收音机里《新闻联播》片头曲混着蝉鸣飘出来。

杜倩攥着车钥匙站在梧桐树下,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她穿了件淡蓝色的确良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麦色的手臂——那是去年陪李冰在盐碱地测水质时晒的。

怀里抱着的铝制饭盒还温着,里头装着婆婆凌晨三点蒸的荞麦馒头。

“冰哥!这儿!”

周翔踮着脚挥舞红绸子,那是他们系庆时用过的横幅,边角还沾着去年联欢会的彩带碎屑。

他身后林正南正往三轮车上绑庆祝牌,杜飞蹲在马路牙子上调试海鸥牌照相机,胶卷盒在手里转得飞快。

李冰抱着装满手绘图纸的纸箱走出校门时,正午阳光恰好掠过门楣金城大学的斑驳石匾。

他学士服领口还别着演讲时周青梅抛上来的格桑花,花瓣被汗水浸得半透明,在锁骨处颤巍巍地晃。

晒得黢黑的脸颊上,几道未愈的划痕是上周在黄河滩涂被芦苇叶割的。

“慢点!

箱底有我熬的夜!”

张宇从吉普车后座探出头,怀里抱着的经纬仪突然咔嗒一声。

这台苏联产的老古董跟着他们跑遍黄土高原,皮革套上还粘着腾格里沙漠的骆驼刺碎屑。

杜倩迎上去时,周翔宇正把红绸子往李冰脖子上套。

海鸥相机咔嚓一声,李冰护着纸箱躲闪的模样,被永远定格在冲印店的相纸上。

他脚上的解放鞋沾着黄土,鞋帮处还粘着片去年在青海湖畔捡的盐碱结晶,在阳光下泛着白霜。

林教授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他抱着本泛黄的《盐碱地改造实录》站在警戒线外,银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看到李冰被众人簇拥着走来,老人下意识攥紧了衣袖——那里还沾着昨夜实验室的墨水渍,蓝墨水在棉布上洇成一片,像极了他们前日绘制的等高线图。

“老师!”

李冰挣脱人群时,纸箱里的图纸散落一地。

他单膝跪地捡拾的模样,让林教授想起三个月前在实验室撞见的场景:

青年蹲在烘箱前记录数据,后背的衬衫被汗水浸透,却死死护着怀里那沓盐碱地土壤样本。

“您怎么不进去?”

李冰起身时,林教授将实录塞进他怀里。

书页间夹着的盐碱地照片滑落下来,照片背面用圆珠笔写着“下坪新村1994年”,正是他们暑假去采样的地方。

老人喉结动了动,目光越过李冰肩头看向校门内。

实验楼顶的晾晒架上,几片盐碱土样本在玻璃皿中闪着微光,那是他们连续培育七十二小时的耐盐藻类,此刻正等着被带往下坪新村。

“当年我带着第一届学生去下坪时……”

林教授突然抬手,替李冰正了正歪斜的学士帽穗。

粗糙的指腹擦过青年耳后结痂的晒伤,那是上个月在青海湖畔被紫外线灼伤的:

“记得把烘箱里的藻种带上。”

杜倩抱着饭盒退后半步,海鸥相机在头顶咔嚓作响。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