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好节目内容后,蓝氏学校校园文化节的各个节目便紧锣密鼓地进入了排练阶段。
音乐合奏小组将学校的礼堂选作排练场地,这里空间宽敞,音响效果也不错,为排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每天放学后,小组成员们便带着各自的乐器,准时汇聚于此,开始刻苦的练习。
孟晏臣作为总策划之一,对音乐合奏节目格外关注,时常前来礼堂查看排练进度。
一开始,大家的排练热情高涨,配合也还算默契。
然而,随着排练的深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在经典曲目与现代改编曲目的融合上,总是出现节奏不一致的情况。
经典曲目讲究韵律的平稳与传承,演奏时需要严谨地遵循既定的节奏和旋律,而现代改编曲目则更具创新性和灵活性,节奏变化多端。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融合时,让成员们有些无所适从。
有一次排练,当从经典曲目过渡到现代改编曲目时,钢琴的节奏明显快于弦乐部分,导致整体听起来十分突兀,原本和谐的旋律变得杂乱无章。
孟晏臣皱起了眉头,他走上前,示意大家停下。“大家先暂停一下,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孟晏臣的声音平和,但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沉稳。
他接着说道,“经典曲目和现代改编曲目就像是两条不同的河流,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自然地交汇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经典曲目注重韵律的平稳,它是我们音乐的根基,不能轻易动摇;现代改编曲目节奏多变,是为了给我们的演奏增添新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两者自然过渡。”
为了找到这个平衡点,孟晏臣和大家一起反复聆听两种风格的曲目,仔细分析节奏的变化规律。
他亲自示范,用手打着节拍,引导大家感受节奏的细微差别。
“当经典曲目快要结束时,我们的弦乐部分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节奏,给现代改编曲目的进入留出空间。同时,钢琴在进入现代改编曲目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的转换,不要过于急促。”
孟晏臣耐心地讲解着,眼睛专注地看着每一位成员,确保大家都理解了他的意思。
在孟晏臣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反复尝试。大家全神贯注,每一个人都努力调整自己的节奏,力求达到完美的融合。
一次又一次的排练,虽然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小失误,但大家都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
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逐渐找到了感觉,两种风格的曲目在他们的演奏下开始变得和谐起来,排练也变得更加顺利。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舞蹈排练室里,芭蕾舞与现代舞融合的节目却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舞蹈编排老师站在一旁,看着同学们的排练,眉头紧锁,脸上满是担忧。
两种舞蹈风格差异巨大,芭蕾舞强调优雅的姿态、规范的动作和舒缓的节奏,而现代舞则注重个性的表达、自由的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
舞者们在动作衔接和风格转换上总是出现失误,很难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有一次排练,当从芭蕾舞的优雅旋转过渡到现代舞的快速跳跃时,一位舞者因为没有掌握好节奏,差点摔倒在地。
其他舞者也因为这个小插曲而乱了阵脚,整个舞蹈的节奏被彻底打乱。“停!大家先休息一下。”舞蹈老师无奈地喊道。
她走到同学们中间,神情严肃地说:“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融合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舞台上自然地衔接起来。”
魏无羡得知舞蹈排练遇到困难后,主动来到排练室。他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舞者们的练习,眼睛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自信地说:“老师,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在动作设计上,加入一些过渡性的姿势,让芭蕾舞的优雅与现代舞的活力通过这些姿势自然衔接。比如说,在芭蕾舞的旋转结束后,可以加入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用一个伸展的动作作为过渡,再自然地进入现代舞的跳跃。而且,在音乐选择上,也可以找一些能够融合两种风格的曲目,这样在音乐的引导下,我们的舞蹈动作会更容易衔接。”
舞蹈老师听了魏无羡的建议,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很不错啊!我们可以试试看。”
于是,在魏无羡的帮助下,舞蹈排练有了新的方向。舞者们按照新的动作设计和音乐选择,开始重新排练。
虽然一开始还是有些生疏,但随着不断的练习,他们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方式,舞蹈排练有了新的突破,舞者们的表现越来越好,脸上也重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