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沁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踏入国外大学校门,原以为自由的求学之旅将是崭新美好的开始,可现实却如一场无情的暴风雨,瞬间将她的幻想击碎。
校园里,教授们的授课如同机关枪扫射,流利且快速的外语裹挟着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和深邃的学术概念,向她扑面而来。
许沁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捕捉每一个音节,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匆忙舞动,试图跟上教授的节奏,可记录下来的却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如同散落在地的拼图,她却不知如何拼凑完整。
心中的焦急如熊熊烈火,不断灼烧着她的内心,让她坐立不安。
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像一群欢快的鸟儿,围绕课题热烈地交流观点。
他们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各种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在空气中碰撞,激发出热烈的火花。
许沁看着他们,眼神中满是渴望,她的脑海里也有许多想法在翻涌,可每当她试图开口,那些原本熟悉的词汇就像调皮的孩子,在舌尖上打转却不肯出来,好不容易说出口,也因表达不畅而词不达意。
她只能尴尬地坐在一旁,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一种深深的孤立感如阴影般将她笼罩,让她觉得自己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异类。
课后,许沁像一只受伤的小鹿,独自躲进图书馆。
图书馆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书架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专业书籍。
她穿梭在书架间,挑选出几本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坐在角落的书桌前,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弥补课堂上的缺失。
然而,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仿佛故意与她作对,每一个单词都认识,可组合在一起却如同一团迷雾,让她头晕目眩,思绪混乱。
挫败感如潮水般一次次将她淹没,她觉得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强烈的文化冲击也如汹涌的海浪,不断拍打着许沁。
校园里的社交场合,处处彰显着与国内截然不同的风格。
同学们热情奔放,见面时拥抱亲吻,交流时首白大胆,独特的社交礼仪和行为习惯让习惯了含蓄内敛的许沁无所适从。
各种派对和社团活动上,音乐震耳欲聋,灯光闪烁迷离,大家随着音乐尽情舞动,纵情欢笑,释放着青春的活力。
而许沁却像一个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默默地站在角落,眼神中透着迷茫与局促,不知道该如何融入这热闹的场景。
她试图鼓起勇气与同学们交流,可每一次开口,都觉得自己与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那种挫败感让她越发沉默。
夜晚,许沁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狭小阴暗的出租屋。
屋里弥漫着潮湿发霉的气味,仿佛一个无形的牢笼。
她打开灯,昏黄的灯光在角落里摇曳,映出墙壁上斑驳的水渍,像是岁月留下的泪痕。
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那盏破旧的吊灯,泪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转。
此刻,她无比想念国内的家,想念孟晏臣。
曾经,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孟晏臣总会耐心地坐在她身边,用温柔且清晰的声音为她讲解,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信任,让她觉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哥哥坚实的依靠。
而如今,在这异国他乡,面对学业的困境和文化的冲击,她孤立无援,那种落差感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痛了她的心。
她想起孟晏臣在国内,凭借家族的支持和自身的聪慧努力,在商业领域如鱼得水。
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自信地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在会议室里从容不迫地发表见解,掌控着商业的风云变幻。
而自己,却在这陌生的地方,为了跟上课程进度而苦苦挣扎,在融入当地文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许沁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未来在她眼中变得一片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