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灰记

第6章 夜袭县城鼓士气6

加入书架
书名:
劫灰记
作者:
英迈
本章字数:
4528
更新时间:
2025-06-09

冲呀!杀呀!跟小鬼子拼啦!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传来杂沓的脚步声,再加上枪声、炮声交织在一起,真不知道有多少部队进了城,又有多少战士在跟日本人交手。夜交三鼓,天寒地冻,日本人不清楚外面到底来了多少人,不由得暗自心惊,不敢正面迎敌,只得集中兵力守住两座营房,等待增援。挺进队连续组织几次冲锋,无奈日军火力太猛,败下阵来。团长心中焦躁,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两个营房。命令一下,敢死队员将衣服一剥,光着膀子,手举大刀,冲上阵来。火光映衬下,只见冲锋队员如水银泄地一般,密密麻麻,不知道上来了多少人。大刀片子寒光闪闪,像森林一般。日军眼看支撑不住,情急之下,竟然不顾国际公约限制,向阵地上喷射毒瓦斯。

究竟是什么国际公约呢?原来,1899年,各国在荷兰海牙签订国际公约《关于禁止使用毒气的宣言》。到1907年,同样也是在海牙,各国又签署了一份《关于陆战惯例法规的条例和规则》,其第二款第一章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尤其禁止使用施放毒药和毒液的武器。”日本均为两份国际公约的签字国之一。签订了的国际公约,理应要受到公约的限制。比如,不得进行毒气战,不得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可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快,以及日军在中国受到的抵抗越来越猛烈,日本政府完全将国际公约抛诸脑后。自卢沟桥事变以来,他们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协议,在中国各个战场上使用毒气弹。民国26年(1937)8月,淞沪会战时,日军第一次使用催泪弹、喷嚏性、呕吐性毒气。民国27年(1938)8月,自武汉会战起,日军经常有组织地、大量地向中国军队发射毒气弹。日军在中国使用毒气的种类,一般为催泪性苯氯乙酮、呕吐性联苯氯化胂和联苯硝化胂、糜烂性芥子气和路易氏气,还有窒息性光气、氯化甲基吡啶和氰酸气。如果阵地上出现红色烟雾,那一定是窒息性毒气;如果出现黄色烟雾,肯定就是糜烂性毒气,像芥子气、路易氏气之类。

当时,攻打县城的战士,并未见识过毒气弹的威力。一时间,黄色烟雾弥漫在整个阵地上,战士们呛得喘不上气来,不住地流眼泪、流鼻涕、咳嗽、打喷嚏,还有人倒在阵地上打滚。指挥官大喊,有毒气,快撤!

战士们大都缺乏应对毒气的经验,心里非常慌张,这个叫,狗日的,老子死也要拉个垫背的。那个喊,妈呀,我的眼睛要瞎啦。呼隆一下,全都撤下了阵地。当时,挺进队首先由东门攻入;撤退时,也纷纷赶到东门集合。日军一看有机可趁,立马跟踪尾随,迂回到董三家房子后面。此处有一处土坡,可以居高临下,封锁东门。鬼子架起重机枪,对准还没有来得及出城的战士猛烈扫射。他们猝不及防,纷纷栽倒在地,留下27具遗体。其中,天主教堂后面到城墙跟王家7具,附近蚕豆地里10具,红部门前4具,城隍庙附近刘汉臣家后面3具,祝华龙屋后3具。

次日,鬼子命民夫将日军阵亡尸体拉走,然后将挺进队牺牲战士遗体归拢在一处,摆放在大街上曝尸,并强迫老百姓前来围观。龚齐浦是老在城镇人,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也被鬼子赶到大街上,亲眼目睹牺牲的战士。只见他们都是一些年轻小伙子,大都赤膊上身,穿着短裤,脚上是一双麻布条和草绳编织起来的草鞋,个别人身上还背着大刀。

日军在现场架上机关枪和迫击炮,全都经过精心擦试,上足了油,明瓦锃亮,簇新簇新,再看牺牲战士身边那几把大刀,血迹斑斑,刀口还缺了好几块。那意思很明白,单凭几把大刀,就好意思跟日本人斗,明摆着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呀。用溧水警备司令纪田太郎的话来讲,大日本帝国武器精良,战无不胜,谁要是胆敢跟日本人较劲,绝对没有好下场。上午8时,日军让市民刘乔富、陈学玉领着几个人,将遗体抬至大东门和南门交界处,即今日老物资局仓库附近草草掩埋。之后,纪田命驻守城中百余名日军,全部集中到墓前训话。墓地西周己围上一圈铁丝网,墓前竖一木牌,上书:江南挺进队第二纵队第三分队将兵之墓。纪田绕墓地一周,双脚合拢,微微鞠躬,转过身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支那人没有几个人会甘心当顺民。只有流血、杀戮、死亡,才能让他们恐惧、绝望、丧胆。不要以为他们的武器不行,大日本皇军就可以掉以轻心。请诸位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在你们的脚下,就有不怕死的硬骨头。要是支那人个个不怕死,皇军一定会像坐在火山口上一样,日夜不能安宁。为此,我要求诸位,要像狼一样凶狠残暴,用你们的钢牙,用你们的利爪……他双手握拳,高举过头顶,将支那人统统嚼烂、撕碎!

纪田此人,并非如一般中下级军官那样,他有文化,30出头,长相儒雅,精通中国历史。在他内心深处,或许对日本最终战胜中国的信念并不坚定。日军占领溧水以后,面对抗日武装蜂起,大小战斗不断的局面,他日日心惊胆战,噩梦不断,生怕哪一天早晨,自己和家人的脑袋便会搬家。不过,恰恰如纪田所预料到的那样,自从新西军挺进苏南以后,敌占区民众的抗日怒火终于被激发出来,在溧水白马、新桥、方边、横山等山村水乡,到处有游击队员的身影,到处有游击战的烽火硝烟。

①《溧水古今》第12辑 抗战初期的溧水县维持会 杨智敏 第84页

②《溧水古今》第八辑 日军一据点,近村多遭殃 袁修钦 第12页

③《溧水古今》第15辑 溧水沦陷期间的日伪驻军 杨智敏 第90页

④《溧水抗日斗争史》第一章第一节 溧水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第4页

⑤《溧水古今》第三辑 反动军警与封建豪绅趁火打劫 龚齐浦 第50页

⑥《溧水古今》第二辑 溧水县抗日斗争概况 博凯 第4页

⑦《溧水古今》第九辑 溧水抗日史诗选注 牛叟 第199页

⑧《溧水古今》第西辑 江南挺进队夜袭溧水城 龚齐浦 第113页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