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子往回走的时候都有些沉默,在李家吵闹了一整天,最后分家却也并不尽人意。
李家老爷子和老太太不顾忌脸面,竟然要李家吉一家子净身出户,萧母气得不行。
她知道爹娘素来偏心小弟一家,可是这些年大弟功劳苦劳占了个全。
家里家外哪个没有他操持,明和与明晓稍大了些就开始帮着家里里里外外的干活,偏生小弟和明成只是嘴上几句话就哄的爹娘心花怒放。
家宝的娘子周氏又是个不管事的,以前萧母不太看得上周氏,嫁到了他们乡下却还硬维持着秀才女儿的那些傲气,在乡下又不能当饭吃。
就连刚才明成被踢断了腿,她也没有出来,这时萧母倒是佩服她是个明智的人了,儿子已经被养废了,她索性不管不看不问。
当初李老太太费尽心思想要给自家小儿子求娶书院周夫子的小女儿。
周夫子虽然只是个秀才,但是在恒水镇也算是书香之家了。
周夫子家里娘子身体不好,每个月就书院的那点月俸维持着家里的开销。
周夫子一共有两个孩子,周氏是他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个哥哥。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大儿子却随了周夫子,喜爱读书,成绩也不错,还兼任镇上一家大酒楼的账房先生。
虽然周夫子已经尽力省吃俭用,就连周氏也做些绣工卖钱,可是家里想要供一个读书人还是太吃力了。
可是周夫子又不忍儿子就此弃书一辈子做一个账房先生,明明儿子的天赋比自已还要高。
也就是这时,李家早早就盯上了周氏,周夫子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秀才,还是书院里的先生,对于农家人来说,这已经是顶顶好的亲事了。
李老太太省吃俭用的把李家宝也送去了书院读书,正愁在这方面没有个熟人。
当时李老太太想得很好,到时候家宝如果真的参与科考,日后让周夫子写一封推荐信什么的,而且闺女嫁过来,再怎么说,周夫子也会对自已儿子上心的。
李家宝以前能说会道,长得也算是周正,再加上从来不干农活,皮肤也不像农家人那般黝黑,就像是一个清俊的小生。
如果真的算起来,明成并没有李家宝年轻的时候长得俊秀,也就是这副长相,没两个月就把周氏哄骗的心花怒放的。
为了娶周氏,李家老太太也确实大出血,上门说亲定下了丰厚的嫁妆,从两个女儿那都搜刮了不少,甚至卖了一个季度的粮,才给周家凑了看得过去的彩礼。
周夫子也以为他们虽然是个农家人,但是条件还不错,这些彩礼省着些也够大儿子去参加科考了。
而且李家毕竟是农户,再怎么样也要顾及自已这个秀才公,应该不敢对小女儿不好的。
两家就这么定下了亲事,那场亲事,李家可算是在村子里出足了风头。
李老太太逢人就说自已小儿媳可是镇子里秀才公的女儿。
李家宝成亲没多久就露出了本来的性子,没本事、不上进、根本不喜欢读书、就连干农活也不行,家务更是一手不伸,整日里就是村子里、镇子上招猫逗狗。
而且李家两个老人,非但不管束还纵容,对李家宝溺爱的很。
不仅如此,李家老太太更是摆起了婆母的款儿,李家大嫂在这个家里没有一点存在感,经常被骂生不出孩子。
周氏看着李家老太太和当初来自已家里提亲时,就仿佛变了个人。
自从明成出生后,她就想着把明成送去镇子上,让自已父亲教导。
一是,母亲前阵子去世了,父亲身边有个孩子陪伴也能快速走出来。
不过最重要的是,周氏经过这一年多已经看透了相公是什么样的人了,也完全懂了李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家,不过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已晚。
她只想把孩子送去镇子上,在父亲身边起码不会长歪,长大以后也会是一个读书知礼的少年。
但是李家老太太坚决反对,说什么也不同意,即便是她说破了嘴皮,也是不行。
说那是她最疼爱的小孙子,是他们李家的孩子,怎么能送去外公那里,去哪里说都没有这个道理。
而且在家里怎么就耽误教导他了,再说了孩子现在这么小,能教导什么啊。
等到可以去书院的时候自然会送去书院,她可是对明成寄予厚望,毕竟他的外公可是个读书人,以后她的小孙子定然会是状元郎!
周氏只觉的可笑至极,小的时候明成可爱懂事,还会听自已的。可是四五岁以后就改变了,她日日约束教导,李老太太放纵溺爱。
孩子太小,自然不喜欢自已严厉的娘亲,又被李老太太日日念叨,祖母祖父才是最疼爱他的人,渐渐的越长大越和她离了心。
周氏不止一次和李家宝念叨,可是李家宝浑不在意,只觉得是她多事,他母亲喜欢孙子还喜欢出错了?
周氏真的无奈,说起来明成都不如大哥家的明和、明晓懂事。
那两个孩子乖巧有礼,周氏一看见他们两个,再想到自已的明成,只能叹气。
这两年明成愈发疏远自已,只顾着李老太太和李老爷子,撒娇卖乖。
前些年周夫子故去了,周家大哥远赴他乡科考,去了一个偏远县城做了县尉,一时之间也没什么消息传回来。
李家自从周夫子离世后,对她的态度也不似以往,刚开始还顾忌她做了县尉的兄长,可是后来发现人也回不来,一点也借不上力,态度便不一样了。
周氏愈发漠然寡言,李家的事一点都不掺和,只过自已的日子。
这么多年明成越来越像李家宝,直到惹了这么大的事,周氏才看清,这些人的根已经坏了。
分家的时候更是如此,大房被分了出去,准确来说是被踢了出去。
李老太太连袋子粮食都没给他们,家里的粮地里的活,都是李家吉父子做的。
到如今,李老太太根本不顾及明和的两个双胞胎儿子还那么小,屋子没分给他们、地也没分给他们一块,就连粮食也不打算分给他们。
只让他们带着自已的衣服和铺盖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