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我有挂我骄傲

第166章 一条腿扛起一座山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之我有挂我骄傲
作者:
睡不醒的大男孩儿
本章字数:
4166
更新时间:
2025-06-14

“小李肯定是第一选择。”周三江摇了摇头表示否定。

“嗯?”孙正峰愣了一下。

“你呀,太不敏感了,别光埋头做事,多和三江学着点,要关注主旋律。”老孙又气又急的骂道。

被老孙一说,孙正峰反应过来了。他光考虑受众的事情了,却忘了李丙先作为伤残的战斗英雄,又是主动推让了工作的安排,可以说是天然的伟光正。这样的人物人民群众喜不喜欢是一方面,但是上面一定是喜欢的。

“而且,没人敢去质疑和攻击李丙先的。”周三江在一旁补充道。

一周后,一篇名为《一条腿扛起一座山》的文章在《新青年》的头版出现,文中那个坚毅、勇敢、正首,为国牺牲、为民让利的青年战士一夜之间风靡全国,随后《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各地报刊纷纷转载,甚至部队、警察的内刊都发行了这篇文章。

李丙先,这个平凡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了全民的偶像。人人都在谈论着李丙先、六道口、分拣厂,似乎一夜之间这几个原本无人了解的名字就变成了国家大事一般,是街头巷尾人们嘴里的话头。

往日里见到熟人的那句“你吃了吗?”不知何时悄然的变成了, “你看了吗?”

看什么了?看《一条腿扛起一座山》这篇文章了么,看到那个叫做李丙先的青年战士了么,尤其是在这西九城,人们讨论的尤其灼热,因为李丙先如今就在这西九城里工作,他那一条腿扛起的山叫做六道口分拣厂。

六道口?说起这地方,老西城可太熟悉了,那不是东城的地方么?

六道口分拣厂在哪?是不是在六道口?一夜之间六道口的地界上人满为患,人们仿佛是在挖掘宝藏一样寻觅着六道口分拣厂,对于这个情况周三江早有预料,特意让人把李丙先的照片、李丙先的事迹、那篇《一条腿扛起一座山》的文章,以及和分拣厂有关的人物、事迹都用大字打印好了贴在六道口的墙壁上。

在厂门口搭了帐篷,放了厂里的宣传册,以及成桶成桶的凉茶。宣传部的两名干事从早到晚的守在帐篷里,这就不得不提这个时代的奉献精神了,两名干事天不亮就守着帐篷,首到夜深了才收摊回去,没叫苦没叫累,甚至都没用孙正峰去安排。

当孙正峰夸着一男一女的两名干事的时候,引用了他们原话“这就是宣传部的第一个阵地。”是的,这同样是两名有着从军经历的退役战士,有着极高的荣誉感。

正因为这两名干事的尽职尽责,正因为分拣厂摆出来的这副前所未见的态度,让每一个来到分拣厂的群众都满意而归,两名干事就如同导游一样,带着群众沿着厂门口的墙壁,一张张的去讲解张贴的宣传内容,身残志坚的李丙先,革命功勋后代却深入一线的孙正峰,青年学生柳依依和柳婷婷、烈士后代王文鼎,烈士遗孤孙李氏,年逾古稀依旧工作不停的耿大爷……

这些被挂在了墙壁上的先进事迹,并不伟大,和烈士陵园中那种肃然起敬的伟大不同,但是他们每个人却又足够伟大,年仅14岁的王文鼎,是烈士王伟的独生子,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床,王文鼎从8岁起就肩负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年仅14岁就厂子破格的招收为工人,年纪虽小,个子虽矮,但是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实际的结果都不比人差。

分拣厂那粉刷的雪白的墙壁上,长长的一溜都是这些人和事。首到来到这里,听着宣传干事小张和小陈两位的介绍,西九城的老少爷们才知道,李丙先不是个例,只是分拣厂这些人中的一员。

还有跟多跟风前来采访的报社才发现,他们想要的资料,分拣厂早就准备好了,那本厚厚的小册子有着他们想了解的全部,小张和小陈的嘴里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是如此的感人,不同于以往那些伟光正的形象,这些普普通通,甚至衣着肮脏的工人们,是如此的平凡又真实。而正是这样真实的事迹才让人感动,因为无论是记者,还是来到分拣厂的西九城居民们,也都是普通人。

一夜之间,分拣厂似乎就火了,这个时候很多城市地区才发现,原来他们这里也有分拣厂,只不过不叫六道口,有的叫保定第一分拣厂,有的叫郑州第一分拣厂……而这些分拣厂也是和六道口一样,除了在门口贴着李丙先之外,也都张贴着各自厂里的优秀代表。

一时间,分拣厂的职工似乎成为了优秀和卓越的代名词,分拣厂似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符号,一个为国家风险,为人民分忧,为军烈属提供保障,为伤残人士提供服务,为困难家庭提供岗位,为……

随着李丙先的事迹被宣传,后续的人物事迹也在各地的报刊跟踪报道中被报道出来,人们才发现,李丙先是分工厂的优秀代表,但同样的,他的身后跟随着同样优秀的一群人。如果说《新青年》对李丙先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于分拣厂的好奇,第二波各地报刊对于分拣厂优秀员工的报道则引爆了人们的好奇。

在好奇心达到顶点的时候,第三波的报道发出来了,这次不再是那些令人可敬可佩的人物事迹了,而是冰冷的数字,但这冰冷的数字背后,却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和让人心惊的成就。1953年5月1日挂牌运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开设分厂27家,在职员工合计5332人,残障人士845人,占比15.85%;军烈属1722人,占比32.3%……

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招工人群,让全国上下对于分拣厂的崇敬达到了顶点,《新青年》的报道是周三江刻意安排的,第二波的报道是各地报刊主动找上门,撞上了周三江的提前准备,而第三波则是分拣厂在各地的上级部门再发力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