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院,文君雅的课是会有很多人来听的,就像现在这个教室除了汉语言三班的人之外,坐在最后一排靠近后门那边还有几个陌生的面孔。
想来这就是其他班级的学生来了,不是文学院的也有可能。
“首先同学们,你们在写诗的时候最常用的意象表达是什么?”
“老师猜猜,你们应该没少用到‘风花雪月’‘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十二个字眼,老师猜的对吗?”文君雅按照记忆里举手的人随便点起一个问道:“这位同学,你有用到过吗?”
被点起来的女生也算是苏默的老熟人了,陆晶晶,和其他课不一样的是文君雅的课她被点起来是没有任何顾虑的。
因为她本来就在听课并没有走神。
她也算写过诗,不过要让她当众说出来的话那还是太丢人了。
所以她只是点了点头告诉文君雅,自己写过,这些文学意象自己用过。
“很好。”文君雅伸手虚按示意陆晶晶坐下,随后继续开口说道:“刚刚老师有说道我们古人写诗最常用的十二个意象事物表达,我相信同学们也都或多或少用过,这十二个字眼大多数都是浪漫与生活的交相辉映。”
“生活里也不可能全是浪漫的,他们固然还会带有其他的色彩,例如表达纯粹思考揭露宇宙观、人生观、佛理、道义或读书治学的哲理诗,还有关注国家兴衰,战争苦难、民生疾苦、社会不公的写实派。我国古代诗歌作品涉猎极为广泛,老师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浪漫和日常的代表,哲理和写实留给下节课和下下节课的我们。”文君雅说着,指尖轻轻敲了敲多媒体讲台,投影仪亮起,一幅水墨风格的幻灯片缓缓展开。
“现在是深秋,但老师的ppt又忘记改了,大家就当冬天在我们的课上提前一个月来了。”
和第一次上课一样,文老师的ppt第一页所展示的植物还是不属于当下季节的存在,现在出现在投影荧幕上的ppt首页的是一支斜逸而出的梅花,墨色晕染间透着几分清冷孤傲。
“不过既然用都用了,那老师今天就先从‘梅花’开题,大家都知道‘梅兰竹菊’西君子的高洁品格,它们在每个诗人笔下所体现出来的大部分情感是可以互通的。”
“就好比梅花代表的是什么?”
文君雅没有把这个问题自我解释,她选择交给台下听课的学生。
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学生不听课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当中,一般老师就首接一路讲过去了。
但在文君雅的课上,一些很简单随口可答的问题会不定时的刷新出来。
台下的学生自然知道文老师的讲课风格,所以他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坚贞不屈。”
“傲雪凌霜。”
“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对于相同的问题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文君雅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有说到过,必须承认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表现出来的不同于自己的情感。
如果所有的标准都被统一,那么可能性被抹杀的后果就只有千篇一律的试卷和思想灌输,这样人和死了其实没什么区别。
“大家说得都对,但都不完整。”她将粉笔放回笔槽,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注意到她的指尖沾染了些许白灰。
“就像这枝梅花。”"她指了指投影幕布:“在陆游笔下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壮,在林逋眼中却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闲适;在王安石那里化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哲思,到了李清照笔下却成了'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孤傲”。
“他们每个人都在写梅,但其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完全不同的。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只是说理解他们,但不能说全知。”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我们都不一样,所以古诗词的灵魂共鸣在成功的那一刻便会显得绝美。”
“就好像你得到了一个千年之前的朋友,他/她正笑盈盈的和你说着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她不会要求你这里该怎么样,那里该如何理解。”
“你只需要看着他/她留下来的那些字句,用心感受就好。”
过了梅花,这节课才算是真正的开始了。
“首先我们来看,古人用于诗歌之中的那些常见的文学意象表达。”
文君雅轻点了一下电脑,ppt立马翻页,那斜逸而出的梅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文字以及好看的飘雪寒江山水画背景图片。
“大家注意看这幅画。”
“远山、孤舟、寒江、独钓的老翁......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它想要表达的意境同学们有没有想到一首熟悉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坐在前排的沈嘉志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回答问题的速度让文君雅极为满意。
“看来你们班的学委很喜欢古诗词嘛,那么老师问你,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文君雅交给了沈嘉志,她的课上规矩很简单,谁接了话这个问题的延伸也由你来负责。
答错或答对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你在听课,你在思考。
但是话说回来,在如此开放讨论的课堂上,想要答错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比答对要难得多。
“是孤独吧?”沈嘉志开口回答道。
“很好的答案,孤舟江景雪满天,这种孤独基本上是肉眼可见的。”
“但是。”文君雅忽然转折,“同样的意象,换个组合方式,感觉就完全不同。”她按下桌上的鼠标,荧幕上的画面切换成另一幅山水,“大家看,同样是山、江、舟,加上一轮朝阳,几缕炊烟,是不是立刻温暖起来了?”
“所以意象就像积木,不同的组合能搭建出完全不同的情感空间。”
文君雅的手指轻轻划过投影幕布,寒江独钓的画面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春景。
“我们来看这个组合。”文君雅的声音很有特点,似青竹又似春雨,柔中又有些让人不容拒绝的意思。
“细雨、杏花、酒旗、小桥。不需要任何解释,你们想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教室里的讨论的声音也不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小学必备篇目之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它同样包含了上述部分古诗词的意象表达。
“很好。”文君雅微笑着点头,“同样是'雨'这个意象,在寒江独钓中是凛冽的'江雪',在这里却化作温柔的'杏花雨'。这就是意象的奇妙之处—它会随着季节、场景、心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韵味。”
“老师想说的是,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古诗词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情感其实都是生活中诗人的一部分映射表现。”
“大家不妨思考思考,为什么这些生活里很简单的事物会有那么多含义,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情绪?”
这个问题文君雅打算交给汉语言三班所有人来思考,开放式的思考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是因为我们,古人们和所有写下它们的人赋予了它们这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