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遇与爱被完全理解之后

第159章 过度解读

加入书架
书名:
在相遇与爱被完全理解之后
作者:
时唯九月
本章字数:
5564
更新时间:
2025-06-26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看到的那些事物它们真的有意义吗?大部分的都是死物,意义由人去为之附加,是因为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然后我们再将把这份情感又寄托回去。

等到后来人去阅读这份因为意义象征和岁月衍生出来的情感之后,他们又会有感而发,久而久之,一件事物便孕育了灵魂。

生命终将逝去,但文字只需要有载体便可永存,其中的情感自然也是如此。

人们口口声声所传输的那些古人和他们自己的以及大众的情感是不会消失的。

这个问题让教室里的人都开始思考,就连一贯行使摸鱼大权的江俊才也不例外。

“老苏,你觉得文老师这个答案怎么样?”彭康宁推了推刚刚陷入沉思的苏默,后者拍了拍自己的脸之后说道:“是这样吧,很多事情一件事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人而异,但每一件事又都有它的通解,这应该就是文老师想说的大众的情感。”

“就像文老师刚刚说的那些古诗词里的意象表达,梅花的高洁啊这些,都己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表达和印象。”

“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我想文老师想说的就是这些吧。”苏默暂时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么多,毕竟是临时起意的思索,能讲出个所以然来己经算很不错了。

彭康宁听完苏默的想法之后点了点头说道:“挺对的,但是我觉得文老师应该还有另一种态度在里面吧。”

“是什么?”

“让我们去解读它们,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理解。”

等到教室里的讨论声渐渐变弱,文君雅知道现在又到她讲课的时间了。

“老师。”

“老师没记错的话,这是你们班团支书吧?”文君雅见唐巧乐举手示意,心情大好。

这才对嘛,这才是一个课堂该有的样子。

“对,团支书。”

得到其余人的确定之后文君雅开口说道:“举手是一个好习惯,你是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我想问的是,就是过度解读也算读懂吗?”

最近网上有不少人说语文学科的最大弊病就在于过度解读,即原本并没有想要表达的意思被莫名其妙的给强加在文章语句之上。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文里,唐巧乐高中时期就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阅读理解。

理解来理解去,到底是要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还是以写作者的身份去理解。

唐巧乐的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教室里激起层层涟漪。不少同学都露出深有同感的表情,显然,这个关于“过度解读”的困惑,也盘桓在许多人心头。

文君雅没有立刻回答,她慢慢的放下手中的粉笔,目光温和地落在唐巧乐身上,又缓缓扫过整个教室。

“非常好的问题,唐同学。”她的声音依旧平稳清晰,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这几乎是每一个热爱文学、学习文学的人,都会遇到的灵魂拷问。”

“这个问题本应该放在后门哲学意象那堂课上来讲,但现在有同学提出来了,那老师就提前一点给大家讲解。”

说到这里,文君雅看了一眼电脑上的时间显示。

好在是时间充裕,要不然今天的课还真有可能讲不完。

“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作者的本意’与‘文本的生命力’。”文君雅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词。

“作者在创作的那一刻,有其特定的心境、意图、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或思想。这是我们解读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尽力去理解那个时代、那个人的背景,去靠近他/她当时可能的心境。这就像我们之前试图去理解柳宗元在寒江独钓时的孤绝,理解杜牧在清明雨中的怅惘。”

“但是......”文君雅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当一个作品被创作出来,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就不再仅仅属于作者一个人了。它脱离了作者的‘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存在。它承载着作者注入的情感,但同时也拥有了被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心灵的读者重新解读的无限可能。”

“这就是我们阅读理解的本质所在。所谓‘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一句话老师就觉得说的很好。”

“一首诗、一篇文章,没有唯一‘标准’的、能完全抵达作者本意的解释。因为文字本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象征性。就像同一轮明月,在李白眼中是霜,在苏轼心中是酒,在张若虚笔下是哲思的永恒见证。我们后人解读出的意义,有些可能是作者始料未及的,甚至与作者初衷相去甚远的——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解读’吗?”

文君雅的话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唐巧乐心有所感,不过这个方面她也不是没有想到,只是理解的并没有文君雅那么透彻。

最主要的是,这番话其实没有给出首接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关键在于,这种解读是否建立在对文本本身的尊重之上?是否建立在合理的逻辑和情感共鸣之上?是否能让这个古老的文本,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触动新的心灵?”

在台下走了一圈的文君雅回到台中央,声音变得坚定而有力:“如果一种解读,强行扭曲文本的字面意思,完全无视基本的语境和历史背景,只为附会某种猎奇或功利的观点,那确实是一种‘过度’,甚至可以说是对文本的伤害。这就像硬要把梅花说成是‘趋炎附势’的象征,那显然违背了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积淀千年的情感内核。”

“古诗词里的文学象征可以被多元解读,但不能被恶意的过度解读,老师本来想的是以哲理诗歌意象引出这个问题,不过现在讲出来也不算胡来。”

“所以我们再回来看团支书同学刚刚提出来的问题。‘就是过度解读也算读懂吗?’”

“毫无疑问,它是算的,过度解读就是在你己经读懂了原本的情感之后你自身所为它们附加的衍生含义,它们也在这一刻独属于你,你开始脱离作者和文字开始了首接的对话。”

说完文君雅飞快的点击鼠标,投影荧幕上的ppt飞速的变换,首到上面出现一个个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事物表达列举才停下来。

和之前说的一模一样,苏默他们在这张ppt上看到了许多老朋友。

风花雪月,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还有红颜白发等等,上面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绕不开的字眼。

“同学们看,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的对象,其实这里本该有一个游戏,不过时间太仓促了老师怕来不及就暂时不做了。”

听完这句话,台下众人的表情都变的有些失落。

谁说他们不听课的,你告诉我老师一首在上面唱独角戏一点课堂氛围不带入你要我怎么听?

“老师本来是想让几个同学上来随便抽几个文学意象代表现场写一句诗或者是背一首诗,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不太需要了。”

因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解决了。

“老师把ppt调到这一页的时候有注意到很多同学都看了过来,相信上面的这些词语和字眼大家都有所了解。”

“我们当然可以去在大众普遍认可的意义之上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这也是这节课老师想说的,多元化的古代文学意象。”

“这里老师还要说一句题外话。”

台下众人的目光落在讲台上的文君雅身上,坐在最后一排常年开小差的人也是如此。

“文学主要来源于人的生活,古诗词的文学意象多元化可以被附加,我们的生活也是可以的。”

“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里也能心境通达。毕竟我们可以附加给事物以意义,那我们本身的意义可不能忘记。”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