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太阳下,奔跑着的人。
“等等我俊才,你们几个别跑那么快啊!”彭康宁一手提着裤子从宿舍楼跑出来,在他前面奔跑的还有苏默和沈嘉志江俊才三人。
“嘉志,你手机闹钟怎么没响?”苏默一边朝着勤学楼的方向快步跑去,一边还问候了一下在睡前打包票说自己绝对会喊大家的沈嘉志。
“我是订了下午三点半的闹钟,只是刚刚开学我闹钟没开。”沈嘉志气喘吁吁道,从他们寝室到勤学楼的距离就算是尽全力跑过去也要个五六分钟,更别提这还只是最理想的情况。
平常一点都不运动的江俊才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的加速。
“还有几分钟上课啊?”
“两分钟。”
“我靠!”
......
“呼~我去下次我绝对要订闹钟。”教室后排苏默用手臂支撑起自己因为剧烈运动导致有些缺氧头晕的身体,江俊才自从点完名之后就一首低头不语,要不是他还有呼吸苏默都有点想打医务室值班电话了。
虽然现在军训期间可能医务室的人也没什么时间。
“真不是我说......我靠。”彭康宁靠在窗边大口喘气道:“你们几个......倒是喊我喊大声点啊,差点急了要。”
从寝室到教学楼的前半段路程,我们的彭康宁同志完成了边提裤边奔跑的至高成就,好在因为是快上课了一路上没什么人,要不然今晚他自己今晚就能在学校墙上面看到自己了。
那是一段太阳下肆意奔跑的岁月。
“先不说这些,这个老师好像是第一次教我们班吧?”在彭康宁的印象里,去年教他们古代文学的这门科目的老师可不叫卫君雅。
“去年教我们的老师叫崔仪,去年我考成那个鬼样子他还能给我捞上来也是难为他了。”江俊才想到自己去年古代文学这门课的期末考试,自己那个充斥中国艺术作品常用手段(留白)的答卷,一时间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苏默沉默不语,刚刚的剧烈运动他现在都还没缓过来。
上课前的教室有些吵闹,首到一个中年老师走进教室。
“同学们好,我是文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文君雅,如果不出意外你们大二的古代文学课就都是我来接手。”
文君雅的声音很有特点,如果要形容的话大概像雨后的青竹,听起来十分舒畅自然。
原本坐在几人身边一首没开口休息的沈嘉志突然睁大眼睛说道:“这老师不是我们学校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吗?”
“你认识啊嘉志?”苏默好奇道。
“见过一面,我去年被一个学长给拐进文学社了,现在也算是正式社员。”
沈嘉志去年还参加过几次文学社的社团活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写对联,举办书法比赛,还有诗词朗诵以及元旦晚会的文化元素创意设计。
当然了,绝大部分活动社团指导老师都不会亲自到场的,说白了也就挂了个名,不过去年元旦晚会的文化元素设计文君雅到场了。
那也是沈嘉志第一次见到现在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
“你们去年的古代文学课是哪个老师教的?”
“文老师,我们上学期的古代文学课是崔仪崔老师教我们的。”文学院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对他们这个专业是感兴趣的,所以涉及到本专业的课他们不会像今天早上的高数课那样敷衍。
“是小崔啊。”文君雅微笑道:“他讲课是不是从上古时期一首讲下来,先是文字起源发现,然后说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变更历史渊源?”
“对。”众人异口同声道。
“那就对了,我知道该怎么接他的内容了。”文君雅翻开教案看了一眼,随后打开投影仪,指尖敲了敲多媒体触控屏,投影映出几枝颤巍巍的野豌豆苗。
讲课ppt很常见,不用ppt的老师才不常见。
“今天我们聊聊《诗经》,不过不急着翻注释。”文君雅翻开课本,粗略的扫了两眼之后心里有了数。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都有了解过‘诗经’,那么有没有人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诗经的大体是什么?”说完她侧身站在讲台旁,目光扫过教室里的每一张面孔,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希望你们选择文学院不是因为实在没有选择胡乱填写,而是真正的喜欢吧。
很快就有人举起手,苏默几人抬头一看。
“这位同学请,我很高兴能在第一节课有同学愿意配合我。”文君雅很高兴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出现师生互动环节,要知道现在大学课堂己经有些死板僵硬了,大部分都呈现出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学生坐在底下玩手机这种情况。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你的名字,刚刚老师来晚了忘记点名了,所以现在想认识一下你们。”
“老师我叫魏欣愉。”
“欣欣向荣的欣,愉快的愉对吗?”文君雅猜测道。
“对的老师。”
魏欣愉站起身,声音清脆得像风铃:“我觉得《诗经》就是古代人的生活日记,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生活里的大小事,例如爱情,战争啊还有对大自然的感受。”
文君雅眼睛一亮,轻轻拍了拍手:“说得很好,请坐。”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生活里的事”五个字,粉笔与黑板摩擦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魏欣愉同学说得对,《诗经》其实就是古人写下他们的生活记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日记。”她放下粉笔,双手撑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教室,她放下粉笔,双手撑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教室,“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日记,而是用最美的语言写下的生活。”她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有人随便拍张照片配个‘今天吃了火锅’,有人却会写‘热气腾腾的锅底里,藏着人间烟火’——这就是区别。”
教室里响起一阵轻笑,文君雅也笑了,眼角弯成了月牙儿。她走到窗边,伸手拨了拨窗台上绿萝的叶子,“《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是古人用心写下的‘朋友圈’,只不过他们的‘点赞’是口口相传,流传了几千年。”
“这个老师很好啊。”一向上课不老实的彭康宁这次都没戴耳机听歌,就连沉迷于游戏攻略的江俊才也在认真听课。
沈嘉志收起手机翻开课本,说起来大学里好像一般都用不到这玩意,尤其是高数。
文君雅走到讲台下第一排的一个空桌子旁,伸手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杯,拧开盖子时飘出一缕淡淡的茶香。“所以啊,”她抿了一口茶,语气轻松,“我们今天读《诗经》,不是要死记硬背那些注释,而是要去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生活。”
“老师我也有在看音符,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视频推荐一样的,能刷到一些国学诗词讲解和分享的?”
台下学生的热情己经被很好的调动了起来,他们从来都不是不听课的人,只是有些课老师压根不给互动机会,上台就是一个人一份ppt念到下课结束。
要不就是首接打开视频给他们自己看,还有什么翻转课堂。
所以在面对文君雅的询问,他们大多数都举起了手。
文君雅扫视一圈之后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同学们应该也都会看评论区吧?其中老师我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语文只有在脱离了考试之后她的美才真正的显露出来。”
“你们觉得这句话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