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五年。
正月初一。
天还蒙蒙亮,曙光未开之际。
长安城内百炬耀街陌,仿佛“火城”一般。
城内的百姓们,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竖起长竹木杆,杆顶飘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型旗子,用来祈求长命百岁。
接下来,他们准备前往城内的各大寺庙,聆听《法严经》、《法华经》等佛教奥义。
与此同时。
作为一年最隆重的春节。
宫廷更是一派肃穆而忙碌的景象。
承天门,太极宫正门。
门上建有高达雄伟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是面积极大的宫廷广场。
同时,承天门也是长安城的中轴线。
每当承天门举行外朝大典,宫廷广场和大街上都是万方来朝,百姓齐贺,规模空前。
此刻,殿外广场上,悬挂旌旗。
门内左右武卫士挟队列仗。
门外广场,仪仗五千人,依仗排列。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天子李世民衮冕临轩,垂珠十二旒,位于承天门门楼之上。
在他身旁,长孙皇后头戴凤冠,身穿命妇六服中最为隆重的祎衣。
文武百官、各国使臣、皇亲国戚都身穿朝服,一同参加。
随着承天门敲响第一声鼓。
广场之上,千官序立。
各国使臣与民族首领,整齐的开始朝拜,仪仗森严,乐舞并作,金鼓齐鸣,仪式庄严而隆重。
一场盛大的元日朝会,缓缓拉开序幕。
……
人群里。
虚衔正四品上的吴县县伯赵长生,身穿絺冕官服,头戴进贤冠,也随着众大臣向皇帝贺岁。
百官山呼万岁,一片四海升平之象。
接下来,中书门下文武百官,东上阁门,进入朝堂,横行拜表称庆。
户部尚书戴胄,开始宣读各州刺史的朝贺贡品。
除在京的官员外。
各州刺史齐聚,也送上地方特产作为贡品。
“衢州刺史呈南岳云雾茶五百斤!”
“洪州刺史呈双鱼蔓草花纹银盘两只!”
“崖州刺史呈沉香百斤,海之祥瑞玳瑁一只!”
“永州刺史呈石燕、零陵香和犀角,各二十斤!”
“润州刺史呈衫罗,水纹、方纹、鱼口、绣叶、花纹等绫,各百匹!”
“……”
随着戴胄宣读贡品目录。
在场的文武官员,都赞叹连连。
大唐有土贡制度。
即天下各州,每年常贡,且必须是当地特产。
这些特产并非无偿收购。
而是由官府出资收购,其价值以绢的价格为标准,且不能超过五十匹绢价。
超出的价格,可以折算在租赋之中。
不会给地方,造成太大的负担。
……
随着大唐三百余州的贡品目录念完。
元日朝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各国使臣,依次进入大殿朝贺。
礼部尚书豆卢宽,宣读诸蕃贡品。
“新罗国进贡万佛山一尊。”
“吐火罗国进贡玛瑙灯树两株。”
“康国进贡翡翠玉石百块,奇果金桃千枚。”
“石国进贡天青石、玫红尖晶石,各百块。”
“交趾国进贡龙角钗一只,辟寒犀两株,用金盘盛放,温温然有暖气袭人。”
“诃陵国上贡五色鹦鹉两只、僧祗童、僧祗女各十人,七宝饰檀香亭子一座。”
“龟兹国进贡一床神锦衾,玛瑙水晶梦枕一只,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所见。”
“……”
这个环节。
上至天子李世民,下至文武百官,全都喜闻乐见。
各个使臣进贡的珍宝,五花八门,非常罕见。
赵长生也听得双目放光。
这可是好东西啊!
他决定让赵氏商行,加快与西域各国的贸易进度。
各国珍宝,应当贮藏在赵家才对!
……
大唐元日朝会。
礼制极严,规模空前。
四方恭贺礼仪繁杂无比,能够凸显大唐帝国皇权的至高无上。
元日朝会,更是展现国威,弘扬国法,施政外交的最好时机。
朝贺之礼完毕后。
李世民在承天门楼设宴,赐酒以慰群臣及各国使臣。
承天门楼内。
文武百官与各国使臣,依次就座。
光禄寺的太官署、珍馐署、良酝署、掌醢署,早有准备。
各种各样的珍馐美味,被端上了众人面前单独摆放的条桌。
赵长生看了一眼。
条桌上有着屠苏酒、椒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牙饧等唐朝美食。
宴会厅内。
秘书监魏征,踱步而出。
他缓缓说道:“陛下,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
贞观二年,大唐境内出现蝗灾,席卷全境,饥民遍地。
贞观三年,发大水,无数人成为流民。
而在刚刚过去的贞观四年。
大唐境内,迎来大丰收。
背井离乡之人回归故里,斗米三四钱,一年只有二十九人犯死罪。
东到大海,南至五岭,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百姓们旅行不带粮,只在路途上获取食物。
如今,颉利成为俘虏,其部落首领成为宿卫官,各部落受到中原礼教熏染。
突厥灭亡,海内承平,这一切都是陛下的功劳。
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话音落下。
李世民笑了笑。
自起用魏征以来,他屡屡谏言,言辞犀利。
可没想到今日的元日朝会。
他竟然夸赞自己,这属实罕见!
“魏爱卿过奖!”
李世民谦虚道:“这岂是朕一人之功!
在座的诸位爱卿,都为了这盛世立下过汗马功劳。
来,朕敬你们一杯!”
“臣等敬陛下!”
文武百官,异口同声道。
饮完酒后。
户部尚书戴胄,踱步而出。
他开口道:“陛下,贞观四年的赋税,已经粗略出炉。
大唐全境,‘租’约为四百二十万石栗,‘庸调’约为二百四十五万匹绢、约六十一万屯棉、约三百四十五万端布。
合计为一千零七十一万端匹屯石,折合为一百二十二万贯。
此外,大唐盐课、采铜、铸铁、土贡、官府田产,总计收入一百三十万贯。
贞观四年赋税,总计约二百五十二万贯!”
听到这话。
文武百官都眼前一亮。
大唐去年的赋税,竟然高达二百五十万贯之多!
他们都清楚。
隋末战乱以来,百姓民不聊生,死伤不可胜计。
百姓休养生息后。
大唐的赋税收入,也水涨船高!
李世民得知赋税收入后,也龙颜大悦。
相比他登基之初。
大唐的赋税收入,翻倍不止!
当然,他也清楚,赋税收入暴涨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赵长生的新式制盐法。
否则,大唐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收入!
……
人群里。
赵长生听到赋税收入后,心里感慨不已。
现在的赵家,其实已经富可敌国!
当然,贞观时期,大唐人口只有三百万户,一千余万人。
能有两百多万贯的赋税收入,已经非常不错了!
天宝年间。
朝廷的赋税,轻轻松松超过一千万贯!
不过……
此一时彼一时。
随着贞观之治的开始。
大唐会越来越强盛,成为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