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
长安,吏部贡院。
上千位举子,齐聚一堂。
贡院分东西两廊,举子们分别按一定的号数坐在廊下。
由于考试时间很长。
举子带上照明用的蜡烛,吃饭的餐具,以及笔墨砚台、清水、食物入场。
长安城的二月,时有余雪。
举子必须带上取暖用的木炭,手提肩背,很是狼狈。
当然,东西带的多了,便容易有人舞弊。
因此,吏部阅试时,会用木棘把贡院围起来,让外面的人无法与里面的举子联系,同时搜查举子的衣服,看是否私藏书册。
贡院某处廊下。
赵长智,正在翻阅刚刚下发的秀才科试卷。
试卷上,有五道时务策,主要考察国家大政方针。
第一题,问:“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划,兹理何从?”
在赵长智看来。
此题非常简单。
题目说,国家面临边境危机,必须要用兵打仗。但百姓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面对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代价以武力还击,还是尽力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请问你会拿出个什么样的两全其美的应对之策?
赵长智本人,并没有任何治国用兵经验。
但赵家藏书颇丰,涉及各个领域。
论如何治国。
他从藏书中,集百家所长,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赵长智认为,可以先向百姓和将士,宣传历朝历代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周朝对战争的看法,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比如,秦朝对战争的看法,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比如,汉朝对战争的看法,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比如,隋朝对战争的看法,是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再比如。
他认为唐朝对战争的看法,应该是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内外夷敢称兵者,皆斩。
百姓和将士得知这一点后。
朝廷再放出风声,说国家选择和亲嫁女儿的方式,激起百姓和将士心中的抗拒感。
同仇敌忾之下。
朝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还击,且得到百姓和战士们的支持。
……
接下来。
赵长智并没有第一时间答题,而是观看其他几道题目。
第二道:“夫子述《孝经》,裁道德,辅天相地,树之王化、穆乎人伦,既钩命而合馍,亦契神而尽性。历听藏书,同为代宝,永言五孝,不列六经,将设教之有旨,岂偏序之无法?北宫群彦,未始详焉;东观诸儒,不之辩也……”
第三道:“语人以论,鸣鹤斯和,砥名砺节,异代同归,子等温古知今,将施有政,前言往行,岂曰无闻?至於显仁义以基德,标智信以习礼,触目青史,比肩缥帙,思齐其事,各辩其人,既呈役於扣钟,可徵贤於求燧……”
第四道:“《礼》、《乐》、《诗》、《书》,将之本也;德刑政事,战之资也……”
第五道:“五岭山深,三蜀地险;篁竹之下,时惊剽劫;瓜芋之壤,岁扰居人……”
全部题目看下来。
赵长智感慨不已。
这些题目,涉及儒家、治国、兵将等领域。
若是有不擅长的领域。
那就很难通过秀才科取仕。
好在对他来说。
这些题目并不难。
念头至此。
赵长智凝神静气,开始答题。
……
同一时间。
正在参加进士科的赵长端,也在答题。
进士科难度很大,每年及第的进士,只有二十五人,录取率百分之一、二。
考试内容,分为三场。
第一场考试为杂文,第二场为帖经,最后试策。
杂文,就是在诗、赋、箴、铭、颂、表、论之类中,选择两篇。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遮住几字,要求应试者将遮住的字默写出来。
试策,就是回答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
当然,进士科的规定,是考过第一场,才能参加第二场的考试。
第二场通过,才能参加第三场的考试。
书案之上。
赵长端看了眼杂文的题目。
题目是一首试律诗,名为《湘灵鼓瑟诗》。
所为的试律诗,指的是一种格律诗,以“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体为主。
湘灵鼓瑟,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上古时代,舜有两位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舜与她们都很恩爱。
后来舜帝南巡,亡故于苍梧山。
妻子因思念丈夫,一路追到洞庭湖,听闻舜死的噩耗,投水而死。
后来她们化为湘水女神,常在湖上鼓瑟。
湘灵鼓瑟取自《楚辞》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赵长端稍稍思索,便提笔写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沓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傅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中人不见,江山数峰青。”
这首词的六韵,分别是“灵”、“听”、“冥”、“馨”、“庭”、“青”。
答完此题后。
赵长端,又看向杂文的第二题。
题目是《出师赋》,要求声调和谐、词藻华美、对仗工整、用韵严格。
他思索片刻后,动笔作赋。
“圣人乘时兮里社鸣,圣人御宇兮天下平;百姓日用而不尽,四方风动而化行;外镇武将,内罗群英,既居尊以体道,思顺文而偃兵……”
“天子乃整师旅,振威德。班列品类,巾坲舟勒,杂沓参差,骈阗逼侧。隐隐珍珍,锵锵翼翼;锐兵含气,武士作色……”
“前君尚以行化而感迷悛,况我皇上圣德通神。别有穷途下客,流落羁悽。书剑不用,山川几迷。失路空歎,亨衢未跻。幸逢明圣,触类归正。既怀投笔之用,希遇封侯之聘。”
洋洋洒洒数百字。
赵长端一气呵成。
检阅数遍后。
他放下笔,开始闭目养神。
杂文考试结束后。
考官会迅速阅卷。
合格者,有资格参与第二场的考试。
赵长端对此信心十足。
不出意料的话。
他肯定能顺利通过第一场,参与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
寒窗苦读十余载。
赵长端为的就是今日!
本次科举考试。
他从去年十月就抵达长安,离家五月有余。
如此辛苦,还不是为了进士及第,青云之上?
正如堂兄赵长生说过的那句话。
披星戴月走过的路,必能通往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