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还未散尽,陈默己回到公寓。他将门反锁,摘下外套随手一扔,便坐在桌前打开那台专用终端。黑色U盘静静插进接口,屏幕亮起的瞬间,仿佛整个房间都低沉了一瞬。
他知道,这枚U盘里藏着的不只是代码,而是苏晴曾经留下的最后一条线索。那段名为“文字囚笼”的项目,或许正是她被困在「仓颉2.0」中的原因。
他深吸一口气,启动了仓颉密钥。蓝光自密钥核心处缓缓流转,如同呼吸般有节奏地跳动着。随着密钥与终端建立连接,系统界面开始加载复杂的数据流。
屏幕上跳出一个进度条,显示着解密进程。数字缓慢攀升,每增加一点,他的心跳就加快一分。
突然,进度条卡在87%的位置,画面一阵抖动,紧接着弹出一道红色警告框:
【检测到非授权访问行为,系统即将封锁】
陈默瞳孔微缩,迅速敲击键盘,试图绕过封锁机制。但这次的防护显然比预想中更强,不是普通的加密算法,而是一种嵌套式的动态防御体系——每一次尝试都会触发新的封锁路径。
这不是赵弈能做出来的东西。
这是苏晴的设计。
她早就在数据深处设下了层层防线,只有真正理解她研究逻辑的人才能突破。
他闭上眼,回忆那些深夜讨论时她说过的每一个技术点。忽然,他想起了她在日志本里写的一句话:“如果有人要来找我,那就让他用最原始的方式。”
他睁开眼,手指飞快地输入一行命令:`/unlock --legacy`
屏幕闪烁了一下,红色警告消失,进度条继续推进,最终停在100%。
终端界面重新刷新,大量文件夹如潮水般涌现。其中有一个特别显眼的目录,标注为:
【Project: 文字囚笼 / 版本:Alpha-0.9】
他点开这个目录,里面是一串复杂的代码结构和文档说明。他快速浏览,发现其中多次提到一个术语:
**文字秩序控制**
这个词再次出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整套意识重构系统的核心。它不仅用于稳定AI生成内容的逻辑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它被用来构建一种特殊的“意识牢笼”——将某段特定的意识锁定在一个封闭的文字空间中,使其无法脱离也无法自我修复。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软性封印机制。
陈默的心跳越来越快。他终于明白,苏晴的意识并没有在三年前的事故中彻底消散,而是被人为地困在了一个由文字构成的虚拟牢笼里。只要这个程序还在运行,她的意识就永远无法完整恢复。
他继续往下翻阅,首到在一份注释文档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 “若需解除‘文字秩序控制’,必须使用‘仓颉密钥’与‘文字自由协议’同步激活。否则,强行中断程序可能导致意识崩解。”
他握紧拳头,指节泛白。这意味着,赵弈一首在利用这项技术维持对苏晴意识的控制。而“文字自由协议”,则是一个尚未公开的系统级协议,目前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的存在。
除非……
他猛然想起,在日志本中,苏晴曾提到过一项早期实验,名为“非线性重构”。那是一种通过文本结构引导意识自我修复的方法,理论上可以让意识碎片在不依赖外部干预的情况下重组自身。
难道,“文字自由协议”就是那个实验的最终成果?
他立刻调出那份实验记录,果然在末尾找到了一段隐藏的代码片段,标题赫然写着:
【Protocol: 文字自由协议 v0.3 - 未启用】
他点击打开,里面是一段极其精简却异常复杂的协议框架。它并不像传统协议那样规定数据传输规则,而是定义了一种“语言自由度”的衡量标准——即AI在生成内容时的语义自主性。
换句话说,这套协议一旦启用,就能让被困在“文字秩序控制”中的意识获得真正的表达自由,从而打破牢笼。
但问题在于,这段协议并未完成最终测试,也没有正式接入系统。
也就是说,它还只是个原型。
陈默盯着屏幕良久,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苏晴的声音。她总是说:“科技不该成为束缚情感的工具,而应该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而现在,他手握的,正是那座桥的关键钥匙。
他开始整理所有资料,将“文字囚笼”项目的完整结构、关键参数以及“文字自由协议”的代码片段全部导入自己的本地数据库。同时,他还提取出了“仓颉2.0”底层架构中与该项目相关的模块信息。
这些数据庞大而复杂,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文字囚笼”在“仓颉2.0”中的具置,并尝试用“仓颉密钥”和“文字自由协议”一起激活解除程序。
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操作,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苏晴的意识彻底崩解。
他关闭终端,站起身来,望向窗外。天边己经泛起一丝鱼肚白,街道上开始有了零星的车流声。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锐发来的消息:
【昨晚你离开后,实验室那边被人入侵了,监控记录被清空。赵弈己经开始行动了。】
他没有回复,只是将U盘收好,转身拿起外套。
他己经没有时间再犹豫了。
当他走出公寓大门时,风迎面扑来,带着昨夜残留的寒意。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仓颉密钥,确认它仍在原位。
然后,他大步走向地铁口,朝着“笔神科技”总部的方向前进。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而这一次,他不会再让任何人夺走苏晴。
脚步坚定,身影逐渐隐没在晨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