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石岭村的村道上己经有人影三三两两地晃动起来。
秋风拂面,带着一丝凉意,唐棠蹲在试验田边,用笔记下了昨天的水稻株高、叶色与病虫情况。她戴着斗笠,身边站着章文山和李小娟,三人像往常一样,一早就围着水田忙活。
这片本来被村里人私下议论“闹着玩儿”的试验田,如今水稻青翠,长势喜人,己经抽出齐刷刷的穗子,看起来比旁边大田还好上一截。
章文山低头拨开一株:“你看这根稻杆,结实得很,估计亩产能翻个番。”
“哪怕翻不了番,收个八百斤也够轰动全村了。”唐棠撇嘴笑道。
“小娟,去打水,我一会儿要试验。”唐棠把一根木杆搭进田埂,继续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而就在村口小道上,三辆自行车悄无声息地停了下来。为首的是公社农业口的刘科长,一身灰衣,帽子压低,脚步轻得像猫。
“刘科,你确定就这儿?”身后的青年悄声问。
“上头说的技术推广试点项目,他们没申请,我来查查真假。听说种得挺离谱的。”刘科长斜眼望着不远处那块试验田,眼里露出几分冷意。
三人趁天色未大亮,顺着小道悄悄靠近,站在旁边的麦田里远远望着。
只见唐棠在田里认真观察,一边还和章文山商量种子筛选的事情,言语不俗。水稻高而挺拔,叶片绿中泛青,穗头有力——这不是闹着玩,是干真事!
“这试验田的产量若是真的,那可得……哼,乡里也没一个技术员能比得上了。”另一人惊叹。
刘科长却没说话,眼神越发深沉。半晌,他转身挥手:“走,先别让其余的人知道。”
唐棠丝毫未觉有人来过,只是中午时分,村委突然敲锣集会。
她刚洗完手,跟着章文山一起去了祠堂前。
人群己经聚得差不多了,张翠兰站在人堆边,一双眼睛滴溜乱转;赵婶嘴里碎碎念;李小娟守在唐棠旁边,表情紧张。
“大家安静一下。”村支书老梁清了清嗓子,大声说,“公社刘科长今早来村子暗访,重点看了咱村唐同志的试验田。”
话音一落,人群一片哗然。
“啥?暗访?”
“没通知啊!”
“真的假的,唐同志这是惹上事儿了?”
“安静!”老梁一拍桌子,“刘科长说了,咱石岭村的试验田,稻穗,长势惊人,初步估算亩产翻了一倍以上,是咱石岭村的骄傲!要在全公社推广!”
唐棠站在人群中,被周围人目光围得滚烫。
“公社还将奖励唐同志和章文山同志‘先进劳动模范’称号,年底拨款再建五亩田试验片区!”
鼓掌声响起,小娟率先拍红了手:“我棠姐是最棒的!”
章文山站在一旁,眉头舒展,微微颔首。
但掌声之中,却也有异样的目光在飘——
张翠兰瞪大眼,死死盯着唐棠,嘴角忍不住抽动了两下。旁边的王婶悄声道:“翠兰,你不是说她那田是乱搞?咋还得奖了?”
张翠兰狠狠咬了下牙根,脸色发青。
“我瞅着那田也不正常,说不定有猫腻。”她低声说。
但她的声音太小,被李小娟耳尖听见,立马扭头:“你说啥?说我棠姐乱搞?要不要我现在去找支书理论?”
张翠兰吓了一跳,讪讪地闭嘴。
**
傍晚,众人散去。
章文山把一个土布包递给唐棠:“这是村里给的奖品,两个热水瓶、一罐红糖、还有……五斤白面。”
唐棠失笑接过:“这可真是改革红利。”
“你还真成了石岭村的模范。”章文山嘴角带笑,却带着点自豪。
“你是我搭档,要不是你肯一块种、护田、帮我进城跑报,我一个人早被张翠兰骂到田垄外头了。”唐棠将手里的奖品分了一些给李小娟,“奖励全家福。”
章文山收了白面,却没走远,只是在唐棠身侧坐下,看着试验田落日余晖映出的剪影。
“唐棠,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能做得更大些?”
“我相信肯定我们能做的更大。”她挑眉。
“建队,运粮食、送蔬菜,拉出去卖。不光种田,我们可以搞运输。”
唐棠轻轻一笑,眼神却亮:“不过还得等,等政策一出来,村里同意成立合作队,就能干。”
章文山点头,忽而握住她的手:“你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永远支持你。”
唐棠低头,静静望着他们相握的手指,心里暖得发烫。
但远处一隅,张翠兰正透过灶台缝隙,看着这一幕,脸色一片阴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