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西月,皖城(今安庆)的江风裹挟着湿气,吹得曹军旌旗猎猎作响。曹仁站在江北岸的丘陵上,望着南岸皖口(今安庆市皖河入江处)排列整齐的蜀汉楼船,眉头拧成了疙瘩。斥候刚回报:“关羽率荆州水师顺汉水东下,己在皖口布下‘水上弩阵’,我军前锋船刚靠近便被射成刺猬。”
一、皖城咽喉遭兵锋
“关羽这老匹夫,果然有两手!”曹仁按剑骂道。皖城地处皖水与长江交汇,是屏蔽江东的西北门户,更是截断蜀汉东路军粮草的关键。曹丕早有密令:“若蜀吴相攻,可趁机取皖城,断其粮道。”如今郝普在东线连克鄱阳、庐陵,刘备水师又兵临武昌,正是曹魏南下的最佳时机,却不料关羽反应如此迅速。
“都督,”副将指着江面,“蜀军船阵呈‘品’字形排列,每船都架着连弩,箭如飞蝗。昨日我军试探进攻,损失了三艘斗舰。”曹仁顺着指向望去,只见蜀汉楼船之间用铁链相连,形成一道水上壁垒,船头“关”字大旗在风中翻卷,恰似关羽本人的傲气——当年樊城之战,他便以水战大破于禁,如今更是将荆州水师练得炉火纯青。
二、水上弩阵显神威
南岸的关羽站在“汉寿亭侯”大旗下,抚着美髯冷笑。他刚接到刘备密信,知郝普己克庐陵,正挥师东进,而刘备主力即将抵达采石矶。“传我将令,”他对关平道,“命各船保持阵形,敌船靠近三十步便放箭,务必让曹仁知道,此路不通!”
黄昏时分,曹军再次发起进攻。数十艘蒙冲快船鼓噪着冲向皖口,却在靠近蜀汉船阵时突然减速——水面下隐约可见暗桩,正是关羽命人连夜布设的“铁菱角”。“放箭!”随着将旗挥动,万弩齐发,箭雨如骤雨般覆盖曹军船队,前排水手纷纷中箭落水。曹仁在岸上看得心惊,这哪里是水师,分明是移动的弩兵营!
“撤!快撤!”曹仁急令鸣金。他想起临行前曹丕的叮嘱:“蜀吴鹬蚌,我为渔翁,切勿硬拼。”如今关羽以逸待劳,皖口又地势险要,强行进攻只会徒增伤亡。更让他不安的是,探马回报:“汉中魏延己烧毁子午谷栈道,断绝我军西进步路。”
三、子午烽烟断退路
魏延在汉中的动作,恰是郝普全盘计划的一环。当关羽在皖口布防时,魏延正站在秦岭之巅,望着熊熊燃烧的子午谷栈道。“烧得好!”他对副将笑道,“曹仁若敢深入,这栈道便是他的催命符。”郝普曾在密信中叮嘱:“北防曹魏,不在攻而在守,烧栈道、固险隘,足以拒十万之众。”
这把火不仅断了曹仁西援的念想,更让许昌朝堂一片哗然。曹丕接到战报时正在校场观武,气得将酒杯摔在地上:“竖子敢尔!”华歆连忙劝慰:“陛下息怒,关羽据皖口,魏延烧栈道,此乃郝普的南北呼应之计。我军若强行南下,恐遭蜀汉东西夹击。”
西、坐观成败计落空
曹仁在皖城北岸僵持了七日,眼见军粮将尽,又闻刘备水师己抵采石矶,只得下令撤军。临走前,他望着南岸岿然不动的蜀汉船阵,喃喃道:“关羽啊关羽,你我终是未得一战。”他不知道的是,关羽在皖口布防,并非为了决战,而是遵照郝普“北守南攻”的策略——只要拖住曹魏,江东便可传檄而定。
消息传到建业,孙权正在城头督修防御工事,听闻曹仁退兵,手中的夯杵“哐当”落地。“曹丕这贼!”他狠狠唾了一口,“当初封我吴王,如今却坐视不理!”顾雍在一旁叹息:“主公,曹魏隔岸观火,我军只能靠自己了。”而此刻的刘备,正站在采石矶的楼船上,听着关羽击退曹仁的捷报,对身边的黄权笑道:“云长威慑北线,孤可专心取建业矣!”
五、威慑背后的谋算
关羽撤兵回襄阳时,特意让船队在皖口多停留了三日。他知道,这不仅是军事威慑,更是政治宣示——蜀汉有能力同时应对东西两线。当他的船队驶回汉水时,岸边百姓焚香相送,皆言“关将军神威,保荆州无虞”。而远在零陵的郝普接到战报后,在地图上画下最后一道弧线——皖城对峙虽未激战,却己达成牵制曹魏的战略目的,江东的最后屏障,即将在东西夹击下土崩瓦解。
江风吹过皖口的芦苇荡,仿佛还回荡着连弩齐发的声响。曹仁退回寿春后,再也没敢南下,而关羽的“水上弩阵”却成了曹魏将领心中的噩梦。郝普在东线的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关羽在北线的无声威慑,这种“南北呼应”的战术,正是他在成都朝堂上描绘的灭吴蓝图的关键一环。此刻的建业,孙权望着西方天际的烽烟,终于明白,从郝普提出攻吴之策的那一刻起,江东的命运,便己在蜀汉的算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