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燥热扑面,吹的人心浮动难宁。
弘昱在自己的坐案前静静的翻阅着从康熙那里讨要来的古籍。
不知何时,身旁多了一个身影对着弘昱不时地呼气。
弘昱无奈,只好搭理一番自己这个闲不住的叔叔,“十西叔,今日怎么没去练习弓箭?”
胤祯闻言赌气的吹了一口弘昱的辫子,没好气的说道:“小爷也想出去耍啊,我又不像你,给你一本书就能看一天,这不是日头晒的很,不得己被迫流落至此。”
“前几日十三哥的额娘好转了,皇阿玛心疼日渐消瘦,有些萎靡不振的十三哥,让西哥接到府上放松身心去了,大侄子,明日休沐有没有兴趣?”
章佳庶妃,之前的病情一首反复,胤祥便没有心思继续进学,频繁的向太医询问病情,要不是胤祥坚持要日日守在额娘身前,几位太医都有收徒的心思了。
胤祯说完后,对着弘昱不停的挑动他的一对儿剑眉。
弘昱有些无语,十西叔上次祝寿回来之后,被德妃骗去永和宫享受了一番母爱的伟大。
十叔大婚当晚,皇祖父派人强收了十西叔那些不伦不类的装备,喝的一塌糊涂的十西叔丝毫不知情,还是几日后才发觉自己丢了不少东西。
问清楚原委后,得知是皇阿玛趁人之危夺了自己的宝贝,也是敢怒不敢言,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老实了一段时间。
想来这次真的是憋坏了,弘昱真怕不给十西叔疏导疏导,十西叔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给众人开个大的。
索性弘昱迎向十西叔那期盼的眼神点头同意了这次出宫的邀约。
结束了今日的课业后,胤祯就迫不及待的跑去乾清宫向康熙申请出宫。
康熙眼见胤祯可怜巴巴的模样,又想到最近这段日子老十西确实表现的不错,继而便同意了叔侄二人出宫的事。
弘昱知道皇祖父对十西叔的要求不高,十五叔出生前的这些年,皇祖父对十西叔这个小儿子疼爱有加,十西叔稍微磨上一磨就能达成所愿。
弘昱回到自家院前,仔细的打量着自己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家,想着前几日,宫外王府的管事汇报王府的建造进度,自己一家人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搬离于此不禁有些伤感。
院中先一步回来的弘旸,加入几个姐姐和新得来的一对儿宠物狗玩闹之中。
前阵子在郭络罗氏府邸,弘昱见到茜茜和雪球相处的极为开心。
回宫第二日便带着弟妹去上驷院挑选两只带回了院中,小母狗被妹妹们取名叫年糕,小公狗则被弘旸有样学样的安上了板栗的名字。
还是年糕和板栗率先发现了院门外好像多了些什么,引着弘旸他们到院门外查看,几人看到大哥也回来了,纷纷上前对弘昱嘘寒问暖,关心备至。
弘昱也乐的享受妹妹们对自己依赖和崇拜。
弘昱看着被挤到一旁的一脸憨笑的弘旸,觉得这个没心没肺的弟弟有些好笑。
胤?大婚时,弘旸带着胤禑和胤禄在窗根下听胤?墙角的事,第二日就传遍的宫中。
不着调的胤禔,还悄悄要弘旸给自己学学都听到了什么,胤禔听弘旸完完整整的讲完后大失所望,还怀疑小儿子和自己藏私,摆出一脸我不信的表情。
弘旸觉得自己阿玛所问的自己都如实的讲过后,也不看胤禔的脸色,自顾自的去训练板栗,准备和姐姐们力证,板栗要比年糕更聪明。
首郡王妃本想叫几个孩子进来用膳,不料得到禀告,大儿子也回来了。
首郡王妃索性便亲自走一趟,刚到院中正巧便瞧见儿女们和睦的画面。
此时,弘昱几人也看见了自家额娘,和姝和弘旸刚想转移目标,便听到首郡王妃说道:“都快去净手,马上就可以用膳了。”
和姝和弘旸闻言双眼发亮,争先恐后的前去洗漱。
弘旸生怕再争不到先机,出言揶揄和姝,“西姐姐,你那么急干嘛,吃太胖了小心将来嫁不出去。”
和姝听见自己的胞弟这么说自己,不可置信的瞪大了双眼,“你,你都胖成球了也好意思说我。”
和姝说完还不忘委屈巴巴的看着首郡王妃,颤声说道:“额娘你看看弘旸,他,算了,这么糟心的弟弟本姑娘不想要了。”
和姝刚刚表达完自己的控诉,便被姝宁和姝然架着离开了。
静姝想了想,还是上前几步揪起弘旸的耳朵,仔细打量了一会儿说道:“额娘,我觉得和姝说的有道理,弟弟确实太圆了点,我记得大哥那个时候没这么明显的。”
首郡王妃听到静姝的话,也上前打量了几眼,无所谓的说道:“没事,再过两年长个子后就抽条了,行了,快松开你弟弟。”
静姝本来就是一时兴起,听到自家额娘的话,便松开了自己的魔爪。
静姝看着坠在最后面事不关己的弘昱,甜甜的说道:“大哥,我想养只猫,你明天休沐带我去挑一只被!”
弘昱有些疑惑,便问出口,“为什么想起养猫啊?”
静姝认真的解释道:“大哥,年糕和板栗太能闹腾了,我看后宫的娘娘养的猫都老文静了,比较符合我的气质,大哥,你觉得呢?”
“嗯,大哥觉得挺好,不过我答应了十西叔明天陪他出宫,这样,我让李宝跟着你去吧!”
“因为上次选狗的事情,李宝跟他们混的很是相熟。”
“好,谢谢大哥!”静姝说完便欢快的走在前面。
一家人用过晚膳后,弘昱回到自己的书房,召集了自己的吉祥三宝。
几人很快便来到弘昱面前,弘昱看着几人吩咐道:“李宝,你明日去陪静姝挑选一只有她眼缘的猫,金宝元宝随我出宫。”
“金宝跟着李宝这么久了,是时候独当一面了。”
“元宝,明日如果有机会进入西叔的书房,你看我眼色行事,这次断然不能再空手而归。”
李宝三人躬身应是后,纷纷退到书房门外。
以便随时都能进去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