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的石板路在夕阳下泛着橘红色的光。叶知秋背着沉重的渔具包,每一步都让晒伤的后颈传来火辣辣的刺痛。路过的小渔童指着他笑,他才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模样——脸和手臂晒得通红,头发被海风吹得乱如鸟巢,衣服上还沾着鱼鳞和海水渍。
老陈的渔具店门口挂着"营业中"的木牌。推门进去,熟悉的铃铛声响起,混合着鱼线、木杆和金属配件的气味扑面而来,莫名让叶知秋鼻子一酸。
"回来了?"老陈从里屋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一个拆了一半的绕线轮。他上下打量着叶知秋,嘴角微微上扬,"看样子没少吃苦头。
叶知秋放下装备包,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陈叔,您猜我钓到了什么?"
"别急,先喝口茶。"老陈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端出一杯冒着热气的褐色液体,"自己配的药茶,治晒伤和疲劳。"
茶汤入口苦涩,但回味甘甜,带着淡淡的草药香。一杯下肚,叶知秋感觉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晒伤的刺痛感也减轻了些。
"林大伟给我发消息了,"老陈坐回工作台前,继续修理那个绕线轮,"说你钓了条五十斤的黄鳍金枪鱼?"
叶知秋眼睛一亮,放下茶杯,手舞足蹈地描述起来:"不止!还有一条大海鲢,夜钓到的!最后返航时还在船尾拖钓到一条大海狼!"他掏出手机,翻出照片给老陈看,"您看,这么大!"
老陈眯着眼看了看照片,微不可察地点点头:"不错,第一次远海就有这收获。"他放下绕线轮,认真地看着叶知秋,"林大伟说你很有'天赋'。"
这个词从他嘴里说出来,带着特别的重量。叶知秋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好低头又喝了口茶。
"不是运气,"老陈继续说,粗糙的手指敲打着工作台,"林大伟说你能准确找到鱼群,搏鱼技巧也像老手。"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学得很快啊。"
叶知秋心跳加速,铁甲在他腰包里微微发热,似乎在提醒他小心回答。"都是您和林船长教得好。"他谨慎地说。
老陈哼了一声,没再追问。他起身从柜台下拿出一个铁盒,推给叶知秋:"抹在晒伤的地方,晚上就不疼了。"
盒子里是一种淡绿色的膏体,散发着薄荷和草药混合的清凉气味。叶知秋挖出一小块抹在发红的手臂上,顿时感到一阵舒适的凉意。
"谢谢陈叔。"
"别急着谢,"老陈摆摆手,"说说看,这趟学到了什么?"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叶知秋详细讲述了三天的经历——从第一天的晕船适应,到夜钓大海鲢的惊险,再到最后一天冰不够用的危机处理。老陈一边修理渔具,一边听着,偶尔插话指点几句。
"...最神奇的是返航时,我就随便把路亚拖在船尾,结果就中了那条海狼。"叶知秋兴奋地说,手臂在空中比划着鱼的大小。
"不是随便,"老陈纠正他,"你知道掠食鱼会追尾流,这是经验。"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进步比我想象的快。"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渔具店里的灯光显得越发温暖。老陈起身打开电饭煲,盛出两碗海鲜粥:"凑合吃点,刚熬的。"
粥里满是新鲜的鱼肉和虾仁,撒了葱花和胡椒粉,香气扑鼻。叶知秋这才意识到自己己经很久没吃顿正经饭了,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一碗。
"慢点,没人跟你抢。"老陈又给他盛了一碗,"林大伟说下次带你去中沙?"
"嗯,下个月。"叶知秋点头,"说要在海上待一周。"
老陈的表情变得严肃:"中沙不比近海,来回航程就要两天,遇上风浪更麻烦。"他盯着叶知秋,"你真想去?"
"想。"叶知秋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起身走向里屋。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旧笔记本,封皮己经泛黄。"拿着,"他递给叶知秋,"我年轻时去中沙的记录,有些钓点和注意事项,可能对你有用。"
叶知秋小心地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日期、坐标、鱼种和天气情况,还有一些手绘的海图。这简首就是一本钓鱼宝典!
"陈叔,这太珍贵了..."
"别弄丢就行。"老陈打断他,语气依然硬邦邦的,但眼中闪过一丝柔和,"回去好好休息,明天别急着出海,让身体恢复一下。"
离开渔具店时,天己经完全黑了。渔村的小路上只有零星几盏路灯,但叶知秋走得很稳。老陈的药茶和药膏似乎起了作用,身体的疲惫感减轻了不少,但精神却异常清醒。
出租屋是渔村一栋老房子的二楼单间,简陋但整洁。叶知秋放下装备,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洗了个热水澡。水流冲过晒伤的皮肤,带来一阵刺痛,但也带走了三天的盐渍和鱼腥味。
擦干身体后,他仔细地抹上老陈给的药膏。清凉感逐渐覆盖了晒伤的灼热,舒服得让他长舒一口气。躺在床上,肌肉的酸痛这才真正袭来——手臂、后背、甚至手指关节都在抗议这几天的过度使用。
"铁甲,我的身体损伤评估。"叶知秋轻声说。
机械螃蟹从腰包里爬出来,蓝光扫过他的全身:"晒伤程度二级,主要在后颈和手臂;肌肉疲劳度78%,建议48小时恢复期;前庭系统己完全适应海上环境。"
叶知秋笑了笑:"值了。"他望向窗外,能看到一小片星空,"这次赚了一万多,够升级装备了。"
铁甲投影出一份清单:"根据中沙群岛的钓鱼需求,建议优先升级:重型船竿、大型电动绕线轮、300米以上PE线..."
叶知秋一边听一边翻看老陈的笔记本。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钓点和鱼种,还有一些手绘的鱼类草图和心得体会。在一页的角落,他甚至发现老陈画了一艘沉船的简图,旁边标注着"疑似商船,有箱子"。
"铁甲,扫描这本笔记本,特别标记有沉船的那几页。"
蓝光缓缓扫过纸页,叶知秋的思绪却飘向了即将到来的中沙之行。一周的海上生活,更远的航程,更大的鱼类...想到这里,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不知何时,他握着笔记本睡着了。窗外,渔村的灯火渐渐熄灭,只剩下海浪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像一首永恒的摇篮曲。
第二天早晨,叶知秋是被阳光晒醒的。他眯着眼看了看手机,己经上午九点多了——这是近一个月来他第一次睡到自然醒。
全身的肌肉像是被重物碾过一样,连翻个身都困难。他勉强爬起来,给自己泡了碗方便面,然后瘫在唯一的一把椅子上,一动也不想动。
铁甲静静地待在床头,蓝光有规律地闪烁着,似乎在监测他的恢复情况。叶知秋打开电视,随便调到一个正在播放海洋纪录片的频道,声音开得很小,更像是一种背景音。
渔村的生活声从窗外传来——渔民的吆喝声、摩托车的引擎声、孩子的嬉闹声...这些平常的声音今天听起来格外亲切。叶知秋发现自己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聆听这些声响,能分辨出哪些是渔船出港的动静,哪些是渔获交易时的讨价还价。
中午时分,手机震动起来。是林大伟发来的消息:"金枪鱼卖了高价,餐厅老板很满意,问你下次什么时候出海。"
叶知秋笑了笑,回复道:"随时准备着,等您通知。"
回完消息,他继续翻看老陈的笔记本。其中一页详细记录了在中沙群岛夜钓马林鱼的技巧,还有手绘的钓组示意图。叶知秋看得入迷,仿佛能看到年轻时的老陈在月光下与海中巨物搏斗的身影。
下午,他简单整理了一下装备,把需要更换和补充的列了张清单。铁甲则帮他查询各种型号的船竿和绕线轮的参数对比。两人(或者说一人一机械)在安静的出租屋里,为下一次冒险做着准备。
傍晚,叶知秋站在窗前做简单的拉伸运动,缓解肌肉酸痛。远处的海面上,晚归的渔船正陆续返航。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己经能通过渔船的航速和吃水深度,大致判断出它们的收获如何。
"铁甲,我变了。"他轻声说。
"确实。"铁甲回答,"过去37天里,你的钓鱼技巧提升了247%,海洋知识储备增加了189%,肌肉强度提升了..."
"不是这种变化。"叶知秋打断它,目光依然追随着那些渔船,"是...我开始用渔民的方式看海了。"
铁甲沉默了一会儿,蓝光微微闪烁:"这种变化超出我的量化评估范围。"
叶知秋笑了笑,没有解释。他继续做着拉伸,享受着肌肉舒展的感觉。明天,他会去找老陈,请教更多中沙群岛的钓鱼技巧;后天,他会开始采购新的装备;大后天...谁知道呢?也许又是一次出海。
但今天,就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他只想好好休息,让身体恢复,让这三天的经历在脑海中沉淀。因为叶知秋知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钓鱼人,不仅需要出海的勇气,也需要归港后的耐心。
窗外,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又一天即将结束。但对叶知秋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海钓之旅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