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三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时光总是围绕着外公,那是一段充满温暖与新奇的岁月。
外公家的院子,是三三童年的乐园,而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则是乐园的中心。
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小院撑起一片清凉。
每到夏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地上便布满了星星点点的光斑,宛如一幅梦幻的画卷。
外公常常坐在老槐树下,身旁是一堆刚砍回来的新鲜竹子。
那些竹子散发着大自然的清香,修长而挺拔。
外公拿起工具,动作娴熟地开始了他的“表演”。
在三三眼中,这哪里是简单的劳作,分明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外公最擅长编背篓。
他编的背篓各式各样,满足着村里人的不同需求。
小巧玲珑的背篓,是女人们的心头好。
每当她们去田里采摘蔬果,轻巧的背篓便派上了用场,既能装下满满的收获,又不会给她们带来太多负担。
而那些宽大结实的背篓,则是男人们上山砍柴的得力助手。
它们能够稳稳地承载沉重的柴禾,陪伴着男人们穿梭在山林间。
三三总是睁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外公。
只见外公双手如飞,将一根根竹子巧妙地摆弄着。
他先把竹子锯成合适的长度,再用砍刀将其破开,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接着,外公又用特制的工具将竹片削成粗细均匀的篾条,那手法娴熟得让人惊叹。
在他的手中,篾条仿佛有了生命,乖乖地听从指挥。
最后,外公开始编织背篓的主体部分。
他的手指灵活地在篾条间穿梭,如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背篓便初具雏形。
提篮也是外公的拿手好戏。
他编的提篮精致无比,每一道纹路都细腻入微,每一处弧度都恰到好处。
编提篮时,外公会选用更细的篾条,力求做到精致美观。
他先用竹条搭好提篮的框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篾条编织上去。
篾条在他手中如同丝线一般,被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
有时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有时是栩栩如生的花朵。
三三蹲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外公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看着提篮在自己眼前一点点成形,心中充满了对美的向往。
鱼篓的编织则更具挑战性。
鱼篓的篓口要足够大,以便鱼儿能够顺利游进去;而篓底和篓身的收口和缝隙则需要精心设计,确保鱼儿一旦进入就无法逃脱。
外公在编织鱼篓时,会格外专注。
他仔细地调整每一根篾条的位置,反复检查收口的牢固程度。
三三在一旁看着,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鱼篓装满活蹦乱跳鱼儿的画面。
那些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仿佛在为外公精湛的手艺喝彩。
三三对竹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帮外公的忙。
最初,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儿,破竹片便是其中之一。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竹子质地坚硬,需要足够的力气才能将其破开。
三三小小的身子费力地握着砍刀,学着外公的样子,用力地砍向竹子。
每砍一下,他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不一会儿便累得气喘吁吁。
但当竹子终于被破开,他看着那整齐的竹片,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削篾条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三三拿起小刀,轻轻地沿着竹子的表面削去青皮。
他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不小心就削到自己的手指。
然而,尽管他十分小心,还是难免会受伤。
有一次,小刀不小心划破了他的手指,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三三疼得皱了皱眉头,但他没有哭出声来。
他只是简单地用衣角擦了擦伤口,便又继续拿起小刀削篾条。
他知道,外公编竹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外公从未放弃过。
拉篾丝是三三觉得最有趣的环节。
他双手紧紧握住篾条的两端,均匀地用力拉扯。
篾条在他的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匀。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三三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这场竹编盛宴中的一员,与外公一起创造着美好的事物。
起初,三三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喜欢和外公待在一起,听外公讲述竹子的故事。
外公告诉他,竹子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不仅坚韧耐用,而且用途广泛。
竹编这门手艺己经传承了好几代人,每一代都有能工巧匠将其发扬光大。
三三听得津津有味,对竹子和竹编的敬意也在心中油然而生。
首到有一天,村里的一位大叔来到家里购买外公编的背篓。
大叔拿起背篓,仔细地端详着,不停地夸赞外公的手艺精湛。
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票子递给外公。
三三看着那几张票子,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第一次意识到,外公辛苦编织的这些竹器,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还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从那以后,三三对外公编竹器的眼神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是好奇和好玩,更多的是理解和期待。
他开始更加用心地帮忙,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打下手,而是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技巧,让外公能够编出更多更好的竹器拿去卖钱。
他深知,这些竹器不仅承载着外公的心血,也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三对竹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他发现竹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艺术。
每一个编织的动作,每一根篾条的交叉,都蕴含着外公的智慧和情感。
外公在编织时,眼神中透露出的专注和热爱,深深地感染着三三。
他渴望像外公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东西。
有一天,外公正在编织一个特别复杂的提篮。
这个提篮的样式更加精美,结构也更加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三在一旁看得入了迷,眼睛紧紧地盯着外公的双手。
突然,外公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过头看着三三,眼中满是慈爱地问道:“孩子,想不想试试?”
三三心中一阵激动,又有些紧张。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外公微笑着,手把手地教三三如何开始编织。
他先拿起一根篾条,示范给三三看如何固定起头,然后又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编织的步骤。
三三的小手紧紧握着篾条,按照外公的教导,小心翼翼地编织着。
一开始,三三的动作十分笨拙,篾条也不听使唤。
不是编织的纹路不整齐,就是篾条相互交错得乱七八糟。
但外公并没有着急,他一首在旁边鼓励着三三:“别着急,慢慢来,你己经做得很好了。”
在爷爷的鼓励下,三三逐渐找到了感觉,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经过一番努力,三三终于编出了一小段。
虽然这段编织并不完美,还有些粗糙,但这是他自己的成果,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努力。
外公看着三三编出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轻轻地摸了摸三三的头,说道:“孩子,不错,接着加油。这门手艺以后就靠你传承下去了。”
那一刻,三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感受到了外公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也明白了竹编这门手艺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价值,更是家族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在这棵老槐树下,三三与外公之间的祖孙情,如同那竹编手艺一样,愈发深厚,愈发珍贵。
这份情感将伴随着三三成长,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竹编,不再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亲情的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