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麦!有你的信!"
邮递员在祠堂门口大喊。林小麦正在教孩子们用自制天平称量种子,手上还沾着泥巴就跑了出去。
"两封。"邮递员递过信封,"一封是省理工大学的,一封是...嗯,看起来像是手工做的。"
第一封信封上烫金的校徽闪闪发亮,林小麦的心跳加速。第二封是个简陋的纸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林小麦老师收"。
"谢谢。"她接过信件,手指微微发抖。
回到教室,她把信小心地放进包里,继续上课。但心思早己飞到了那两封信上。
下课铃响,孩子们一窝蜂跑出去玩耍。林小麦终于有机会拆信。她先打开了那个纸袋——里面是一张手工贺卡,封面上贴着用树叶和花瓣拼成的"最佳老师"字样。翻开内页,是全班孩子的签名,张石头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显微镜。
"这是..."林小麦的鼻子一酸。
"我们偷偷做的!"小林从门后探出头,"陈老师帮我们写的字!"
其他孩子也叽叽喳喳地围上来:"老师喜欢吗?""我采的花瓣!""我找的树叶!"
张石头站在最后,手里攥着什么东西。等其他孩子散开,他才慢慢走过来,递给林小麦一张纸条。
"给...老师..."
纸条上写着:"老师别走。"字迹歪斜但用力很深,像是费了很大功夫。
"石头哥..."林小麦的眼眶了。
"记者阿姨说...你要去上大学。"张石头低着头,"我...我会帮你看教室..."
林小麦紧紧抱住他:"老师只是去学更多本领,回来教你们更好的。"
安抚好孩子们,林小麦颤抖着拆开第二封信。果然是保研通知书——她被录取为省理工大学张教授的首博生,九月入学。
"怎么了?"李梦琪走进来,看到她呆立的样子。
林小麦默默递过两份"礼物"。
"哇!保研了!"李梦琪先看了通知书,又翻开贺卡,"天啊...这也太..."
刘明闻声赶来,推了推眼镜:"意料之中,你的成绩足够保研。"
"但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林小麦轻声问。
"我们啊!"李梦琪拍拍胸脯,"我和刘明可以轮流来..."
正说着,祠堂唯一的电话铃响了。是村长接的,他匆匆跑进来:"小麦!赵院士找你!"
三人飞奔到村长家。林小麦拿起听筒,赵院士洪亮的声音传来:
"报道反响很大!教育部特批扩大我们的农村科学苗子计划!"
"真的?"林小麦差点跳起来。
"下个月就拨专款,建正规教室,配专业师资!"赵院士继续说,"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
"我们...我们正在..."
"对了,保研通知书收到了吧?"赵院士突然话锋一转。
"收到了,但是..."
"别担心,张教授同意你每周远程参与教学。"赵院士似乎早料到她的顾虑,"寒暑假必须回村实地指导,怎么样?"
林小麦瞪大眼睛:"这样可以吗?"
"当然!现代教育就要灵活多样!"赵院士笑着说,"对了,明天电视台要来采访,准备一下!"
挂掉电话,三人面面相觑。
"电视台?!"李梦琪尖叫,"我得赶紧给我爸打电话,让他多发点设备来!"
"我去整理教学成果。"刘明转身就走,"需要数据支持..."
林小麦站在原地,手里还攥着保研通知书和孩子们的手工贺卡。她突然明白,这两份礼物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兼得的机遇。
回到家,爷爷正在院子里编竹筐。林小麦蹲在他身边,把两样东西都给他看。
"爷爷,我该选哪个?"
爷爷头也不抬:"磨刀不误砍柴工。"
林小麦一愣:"您是说..."
"钝刀砍柴,累死也砍不了几根。"爷爷熟练地劈开一根竹条,"磨利了,事半功倍。"
林小麦的眼睛亮了起来:"我懂了!深造是为了更好地教书!"
爷爷"嗯"了一声,继续编他的筐。但嘴角微微上扬。
晚上,林小麦在油灯下反复翻看保研通知书和手工贺卡。手机突然震动,是李梦琪发来的消息:
"我爸联系了三家厂商,愿意捐赠全套小学科学实验室设备!明天送到!"
紧接着是刘明的消息:
"整理好了教学成果,己发赵院士。另:张石头的'小房子'理论很有科研价值,想写篇论文,你同意吗?"
林小麦回复完消息,轻轻抚摸着孩子们送的贺卡。纸面上的花瓣己经有些枯萎,但那份心意依然鲜活。
她翻开日记本,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工整地抄下爷爷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明天,电视台将来到这个小山村;明天,科学教室将迎来新的设备;明天,她将正式接受保研,踏上一条既能深造又能回报家乡的路。
这条路或许会比单纯留在村里更辛苦,但她知道,这是真正能改变"山卡卡"教育现状的路。就像爷爷说的,先磨利自己的刀,才能砍更多的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