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透过窗户,如同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摸在祥子的床上。
那柔和的光线仿佛带着生命的律动,唤醒了祥子新的一天。祥子在这温暖的抚摸中,悠悠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然后缓缓从床上坐起。他的动作带着些许慵懒,却又充满了新一天的活力。
祥子迅速地穿衣洗漱,来到厨房。一进厨房,那弥漫的热气和扑鼻的香味就让他知道,妈妈已经早早地为他准备好了早餐。
灶台上那口大锅里,盛着满满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那面条粗细均匀,上面还卧着一个荷包蛋,葱花和香油的香气四溢。
祥子迫不及待地坐下,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每一口面条都充满了妈妈的爱和家的温暖,那熟悉的味道让他感到无比满足。
他一边吃着,一边和妈妈闲聊着几句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吃完面条,祥子满足地抹了抹嘴,走出家门。刚一出门,那清晨的阳光就毫无保留地洒在他的脸上,带来一阵温暖和明亮。
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高不低,八点差点的样子。
在农村,人们看时间大都是用太阳在天上的高度估计。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大家都练就了这一独特的本领。
祥子眯着眼,仔细观察着太阳的高度和光线的强度。他的眼神专注而敏锐,仿佛在解读着大自然给予的神秘密码。
太阳的位置恰到好处,光线既不强烈得刺眼,也不微弱得模糊。祥子心中估算着,这时间应该差不多就是八点左右。
为了确认,他从兜里拿出手机一看,果然是七点四十二分钟。这种以太阳高度估算时间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深入人心,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农忙时节,当太阳刚刚升起,还带着些许柔和的金色光芒时,农民们就扛着锄头,牵着老牛,走向那片希望的田野。
他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何时播种,何时灌溉,何时除草。到了中午,太阳高悬头顶,炽热的光线烤着大地,那就是回家吃饭、休息的信号。
下午,太阳稍稍西斜,他们又再次回到田间,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才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
走亲访友时,人们也会根据太阳判断何时出发、何时归来。若是清晨出发,太阳的角度能告诉他们路程的长短和时间的充裕与否。
傍晚归来,太阳的余晖则是指引他们归家的方向标。孩子们在玩耍时,大人也会用太阳的位置来提醒他们回家的时间。
当太阳开始西斜,那就是孩子们该回家的信号,若是贪玩不归,少不了一顿责骂。
这是农村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太阳不仅仅是天空中的一个天体,更是他们生活的时钟,是他们与大自然交流的语言。
大约七八分钟后,祥子来到了自已的竹编手工作坊。还没走近,就看到大明舅和阿发舅站在大门口,一脸焦急的模样。
两人不停地来回踱步,眼睛时不时地望向祥子来的方向。
祥子加快脚步,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舅舅们,咋来得这么早?”
大明舅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说道:“睡不着,心里想着这竹编的事儿,就早点来了。”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仿佛那竹编的手艺是他心中的宝贝。
阿发舅也跟着点头,急切地说:“是啊,盼着能多学点手艺,心里头着急啊。”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双手不停地搓着。
祥子听了,心里一阵感动。他能感受到舅舅们对竹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渴望。
他拿出大门钥匙,解下一把递给大明舅,说道:“以后啊,这开门和关门的活儿就交给您二位舅舅了,农村老人都起得早,这任务非您俩莫属。”
大明舅接过钥匙,紧紧地握在手中,像是接过了一份重要的使命,郑重地说:“祥子,你放心,这事儿交给我们。”
阿发舅也在一旁保证道:“没错,保证不会出岔子。”
走进作坊,祥子开始指导他们今天的工作。他看着两人昨天编的作品,微微皱了皱眉,说道:“舅舅们,咱们农村编的东西啊,以前只讲究牢固耐用,这没错。
但现在市场需求变了,咱不仅要牢固,还得好看。这对于您们来说,可能一开始不太习惯。”
大明舅皱了皱眉,满脸困惑地说:“祥子,你说这好看,我们可真不太懂。我们以前编东西,就想着能用就行,能结实就好,这好看不好看的,还真不知道咋判断。”
阿发舅也附和着:“是啊,让我们判断东西牢不牢固还行,漂不漂亮可真难倒我们了。我们的眼睛只看得到实用,看不到美啊。”
祥子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别着急,舅舅们。我先教您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您们先弯弯篾丝的硬度,做篾片的时候再弯弯看篾片的硬度,到感觉两者硬度一样时就行了。
至于篾片的宽窄,削出来拿到果盘前比比,看着顺眼时就可以了。”
说完,祥子拿起一根篾丝,轻轻弯曲,展示给舅舅们看:“就像这样,感受一下篾丝的弹性和硬度,心里有个底。然后做篾片的时候,也这样试试。”
接着,他又拿起一片篾片,在果盘前比划着:“看,这样比一比,是不是宽窄合适,看起来舒服?这就是咱们要追求的效果。”
舅舅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开始按照祥子说的方法尝试。
祥子让他们自已去尝试削篾片。他先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两人操作。也许是祥子说的方法通俗易懂,两人很快就削好了适合的篾片。
然后,祥子看着他们摆篾片,自已则抽来篾丝起底编起底板来。也许是昨天试编了一次,也可能是两个人削的篾片硬度和篾丝一致,他们相当漂亮地编好了底板。
大明舅和阿发舅一脸惊讶,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已居然能编出如此规整的底板。
祥子笑着说:“我告诉您们啊,这就是削篾片削得跟篾丝一样硬的好处。竹编这活儿啊,其实就是一个篾丝和篾片相互纠缠,硬力相互对冲抵消的过程。
昨天您们编底板的时候觉得累,那是因为篾片和篾丝的硬度不协调,今天这一协调,是不是就轻松多了?”
两个舅舅听了,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大明舅说道:“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以前咋就没想到呢?看来我们以前的方法太死板了。”
阿发舅也恍然大悟:“是啊,看来这小小的竹编里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祥子没有打扰两人的顿悟,待两舅舅回味过来,祥子把俩人喊了过来,说:“昨天教你们编底板,看你俩刚才编得很好很快,说明你们掌握得差不多了,现在开始学底板收边!”
于是,祥子把昨天编的底板倒翻过来,仔细地找到中心点,用夹子固定好。
他边操作边说道:“底板收边是向下的。”然后,抽来三根二号细绿皮篾丝,拿起小刀,开始削篾。只见他手中的刀轻轻滑动,刀刃与篾丝接触的地方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篾丝的一端在他熟练的动作下被削得尖尖的,如同针尖一般锐利。
他小心翼翼地将削好的篾丝藏进三等分的篾片边隙,动作熟练而精准。他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篾丝,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仿佛在进行一场精细的手术。
接着,祥子又抽来一根二号绿皮篾丝,用尺子量好长度,截断成八段。同样地,他仔细地削篾,一头藏进篾片边隙。
随后,他拿起截断的篾丝,轻轻地和底板篾丝对向走。截断的篾丝过去,另一片篾片那里藏头出来的短篾丝一压一纠缠。他的双手如同在跳一场优美的舞蹈,动作流畅而自然。
如此反复,每根走完了的短篾都藏头于纠缠的圆边下。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每一处的缠绕都紧密而整齐。
在操作过程中,祥子不停地讲解着要点:“舅舅们,这藏篾丝的时候要注意角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松,要刚刚好。
还有,压篾丝的时候力度要适中,不然容易断。”
大明舅和阿发舅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祥子的双手,耳朵竖起来,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字。
碰到那三根长篾丝时,祥子同样往里纠缠,使三根长篾丝出来还是三等分点底板。
他的动作轻柔而稳定,仿佛在呵护着最珍贵的宝贝。多余的篾丝纠缠后,就结束了它的使命。
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一个漂亮的收边底板呈现在眼前。那底板的边缘整齐光滑,篾丝的缠绕紧密而富有规律,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祥子抬头看着两位舅舅,眼中充满了期待:“看明白了吗?”
大明舅犹豫了一下,挠了挠头说:“好像懂了,但又不太确定。”
阿发舅说:“祥子,你再示范一遍吧。”
祥子笑了笑,又耐心地重新示范了一遍。这一次,他的动作更加缓慢,讲解更加详细。
舅舅们似乎更有信心了。
“那您们试试。”祥子鼓励道。
大明舅和阿发舅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祥子教的方法尝试。一开始,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生疏,不是篾丝藏得不好,就是压篾的力度不对。但他们没有放弃,相互交流着,摸索着。
大明舅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一边操作一边自言自语:“这角度得把握好,不能太偏。”
阿发舅的手指微微颤抖,但他依然坚持着:“慢慢来,别急,我觉得这次能行。”
过了一会儿,大明舅率先完成了一部分,虽然还有些瑕疵,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我这是不是有点样子了?”
阿发舅也不甘示弱,努力追赶着:“你行我也行,我再调整调整。”
在两人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底板收边。虽然不如祥子做的那么完美,但也算是有模有样。
祥子满意地点点头:“舅舅们,不错不错,多练几次就会更好。”
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中匆匆过去。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作坊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那光芒映照着完成的竹编作品,显得格外美丽。
大明舅和阿发舅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看着自已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今天真是学到了不少啊。”大明舅感慨道。
阿发舅也笑着说:“是啊,多亏了祥子,咱们的手艺又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