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勇在目睹巧慧姐的艰辛后,于中专学习种植业的道路上愈发坚定且充满使命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被中药材那神秘而古老的世界深深吸引。那些记载着中药材神奇功效与悠久历史的书籍,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一个关于在家乡种植中药材的想法,开始在他心底悄然萌芽。
他首先想到的是金银花。金银花,这味在传统中医药中赫赫有名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且市场需求广泛。高进勇开始深入研究金银花的生长习性,他了解到金银花适应性较强,喜光耐阴,耐寒性亦佳,对土壤要求并不十分苛刻,但以、肥沃的深厚沙质壤上生长最佳。于是,他趁着假期回到家乡下山村和临近的龙潭村,穿梭于山间地头,仔细考察两地的地理环境。
在下山村的一处向阳山坡,他发现这里光照充足,土壤排水性良好,只是肥力略显不足。而龙潭村的溪边有一片土地,土壤肥沃且较为,周围植被丰富,形成了一种相对温和的小气候。高进勇详细地记录下这些信息,心中思索着如何改良土壤以更适合金银花的生长。他采集了两地的土壤样本,带回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其中的酸碱度、矿物质含量等关键指标。
回到学校后,高进勇在校园的实验田里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区域用于种植金银花。他从专业的中药材种苗基地购买了优质的金银花种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栽种下去。在种植过程中,他严格按照资料上的要求,控制浇水的量与频率,定期施肥,采用有机肥料以保证药材的品质。他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实验田,仔细观察金银花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每一片叶子的生长变化、每一个花苞的孕育过程。
然而,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金银花遭遇了病虫害的侵袭,一些叶片上出现了斑驳的病斑,还有蚜虫在嫩枝上肆虐。高进勇心急如焚,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金银花病虫害防治的资料,又向学校的农业专家请教。经过一番努力,他采用了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释放害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来控制蚜虫数量,同时利用自制的草木灰溶液喷洒在叶片上,有效地防治了病害。
随着对金银花种植研究的深入,高进勇又将目光投向了田七。田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有着止血化瘀等卓越功效,市场价值颇高。但田七的生长条件相对苛刻,它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要求极高。
高进勇再次踏上了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考察之旅。他在龙潭村的深山里发现了一处山谷,这里四周环山,阳光被山峰遮挡形成了一定的散射光环境,且空气湿度较大,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方面,经过检测发现富含多种矿物质,肥力较高,但透气性略有不足。高进勇决定对这片土地进行改良,他从山上收集了大量的松针、落叶等有机物,与土壤混合,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在学校的实验田里,他精心培育田七种苗。田七的种苗培育过程复杂,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高进勇专门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温室,在里面安装了温湿度调节设备和遮阳网,模拟田七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他日夜守护在种苗旁,像呵护婴儿一样精心照料着它们。从种子的催芽到幼苗的移栽,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当田七幼苗长到一定程度后,他将它们移栽到家乡改良后的山谷土地里。在移栽后的管理过程中,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由于田七怕涝,他在山谷里精心设计了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他还定期对田七进行施肥,采用的是经过发酵处理的农家肥和一些专门的中药材肥料,以满足田七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成分的特殊需求。
在研究金银花和田七种植的同时,高进勇也关注到了茯苓。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类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等功效。他了解到茯苓的生长与松树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有合适的松树资源作为依托。
在下山村和龙潭村的山林里,松树资源丰富。高进勇深入山林,选择了一些树龄适中、生长健康的松树区域作为茯苓的种植试验点。他首先对松树的根部进行处理,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在松树根际附近接种茯苓菌种。之后,他密切关注茯苓的生长情况,定期检查松树的生长状态,因为茯苓的生长会对松树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松树生长不良。
在学校里,高进勇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茯苓培养实验室,研究茯苓菌种的优化培育方法。他尝试不同的培养基配方,调整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希望能够培育出更优质、更适应家乡环境的茯苓菌种。他与同学们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经常在实验室里讨论研究方案,交流种植经验。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高进勇在金银花的种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种植的金银花植株生长旺盛,花朵硕大且色泽鲜艳,有效成分含量经检测达到了较高的标准。这一成果让他信心倍增,也为他进一步探索田七和茯苓的种植提供了动力。
在田七的种植方面,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提高田七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等问题,但他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他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和管理方式的对比试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家乡环境的田七种植初步模式。
茯苓的种植也初见成效,接种的茯苓菌种在松树下顺利生长,逐渐形成了茯苓菌核。高进勇对茯苓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要求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验室的菌种优化培育,提高了茯苓菌种的活性和适应性。
在这个过程中,高进勇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坚韧和执着。他深知自已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梦想,更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为了能够帮助像巧慧姐一家这样的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他的身影时常穿梭于学校的实验田、图书馆和家乡的山间地头,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已的传奇,一步一步地向着中药材种植成功的彼岸迈进,那彼岸不仅有漫山遍野的药香,更有乡亲们幸福的笑脸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随着对各种中药材种植研究的持续深入,高进勇开始尝试将不同中药材的种植技术进行整合与创新。他思考着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生态、高效的中药材种植体系,让金银花、田七和茯苓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协同生长,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他在学校的实验田里设计了一种套种模式,将金银花种植在田边和山坡上,利用其喜光耐阴的特性,为田七和茯苓提供一定的遮阴环境。田七则种植在较为阴凉的中间区域,而茯苓在松树根部寄生生长。这种套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还能通过不同中药材的根系分泌物和生长代谢产物相互影响,改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环境。
为了验证这种套种模式的可行性,高进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观察和监测。他定期对土壤的肥力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中药材的生长做了详细记录。
金银花,作为他首要考察的对象,其生长习性成为他研究的重点。他了解到金银花适应性强,喜光耐阴、耐寒,对土壤要求虽不苛刻,但以、肥沃的深厚沙质壤为宜。假期回到家乡下山村与龙潭村,他穿梭于山林田野间。于下山村的向阳山坡,他发现光照充足,可土壤肥力欠佳;而龙潭村溪边土地,肥沃,小气候宜人。他仔细记录这些信息,采集土壤样本带回学校实验室分析酸碱度与矿物质含量等指标。回校后,在实验田开辟区域种植金银花。从种苗栽种开始,严格把控浇水、施肥环节,采用有机肥料。每日早早来到田边,观察叶片生长、花苞孕育,详细记录变化。然而,病虫害来袭,叶片病斑、蚜虫肆虐。他急忙查阅资料并请教专家,采用生物防治法释放七星瓢虫控制蚜虫,用自制草木灰溶液喷洒防治病害,成功解决危机。
田七,名贵且生长条件苛刻,喜温暖阴湿,畏寒暑,对土壤肥力与透气性要求极高。高进勇再次踏上考察之路,在龙潭村深山山谷,那里环山蔽日,散射光足,湿度大,云雾绕。经检测土壤肥力高但透气性差,他收集松针落叶混合改良。在学校搭建温室,调节温湿度与光照,精心培育种苗。从催芽到移栽,悉心照料。移栽至家乡山谷后,设计排水系统防涝,定期施农家肥与中药材专用肥,确保田七生长所需营养。虽面临产量与品质稳定性挑战,但通过对比试验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与管理方式,逐步摸索出初步模式。
茯苓,寄生松树根部的真菌类药材。下山村与龙潭村松树资源丰富,他深入山林,选树龄适中、健康松树区域接种茯苓菌种。接种后密切关注松树与茯苓生长,因茯苓生长影响松树,需谨慎控制。在学校建立小型实验室,研究菌种优化培育,尝试不同培养基配方与环境条件调控,期望培育优质菌种。与同学组成小组讨论方案、交流经验,积累了宝贵知识与数据。
在探索过程中,高进勇还尝试创新种植模式。他设计套种方案,将金银花种于田边山坡为田七、茯苓遮阴,田七种于阴凉中间区域,茯苓依松树寄生生长。经实践观察与监测,发现套种使土壤肥力更均衡,微生物环境改善,中药材生长指标提升。但套种引发病虫害防治难题,不同药材间病虫害易传播。他又深入研究生态防治,引入捕食螨等有益昆虫,采用植物源与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药材品质与生态安全。
高进勇在探索中草药种植的道路上,不断遇到问题又解决问题,逐渐积累经验,为家乡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自已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进步,向着改变家乡命运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