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杀袁术

第231章 曹丕的郁闷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开局误杀袁术
作者:
三国老高
本章字数:
8554
更新时间:
2025-01-10

自曹操陨落之后,其家族的重担便沉甸甸地落在了曹丕与曹植这对兄弟肩上。曹植,字子健,自幼才情横溢,却也在乱世中磨砺出了不凡的军事眼光与决断力。此番驻守傅阳,本是遵照兄长曹丕与叔父曹仁的战略部署,意图通过佯攻下邳,牵制陶谦兵力,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世事难料,陶谦非但没有如预期般因孤立无援而慌乱,反而采纳了谋士陈登的计策,大胆引入民军这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民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人数众多,作战素养极高,使得曹植所率的两万精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曹植没有选择盲目硬拼,而是迅速分析形势,做出了撤回留县的明智决定。这不仅是对将士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家族未来战略布局的深思熟虑。

“兄长,下邳突然出现民军大批人马,弟唯恐大军有失,便回撤留县,还请兄长责罚!”曹植归来,言辞恳切,眼中既有对未能完成任务的遗憾,也有对兄长理解的渴望。而曹丕,作为家族的长兄,亦是当仁不让的领袖,他深知此时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性,更理解弟弟在危急时刻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于是,他以大局为重,非但没有责罚,反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子健能审时度势,及时撤回,保住我两万人马,有功无过。”这番话,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曹植的心房,也坚定了两人并肩作战的决心。

青州之战的失利,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曹丕的心头,让他深刻意识到民军的强大与不可小觑。兄长曹昂、弟弟曹彰被民军大将魏延一战所斩,更是让他痛定思痛,意识到在乱世之中,唯有团结与智慧并重,方能保全家族,实现父亲未竟之志。如今,面对陶谦的顽强抵抗与民军的逐渐渗透,曹丕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深知,单凭目前的兵力,硬碰硬绝非上策。民军久经沙场、装备精良,实则有着深厚的民心和顽强的斗志,加之徐州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若强行进攻,只会重蹈青州覆辙。于是,曹丕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强留县的防御工事,确保后方稳固。

曹丕和曹植只能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真谛。而那句“相煎何太急”的典故,仿佛成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曹家兄弟携手并肩,共克时艰的壮丽篇章。

在留县昏暗而庄严的议事厅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曹丕紧锁的眉头与荀愖忧虑的神色。窗外夜色深沉,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决策之艰难。荀愖作为使者归来,带来的不仅仅是袁绍的回应,更是对曹军未来战略走向的一次重大考验。

“主公,袁绍虽同意暂时休战,但其条件之苛刻,实乃出乎预料。”荀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他深知谯郡对我军的重要性,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粮草物资的重要来源。放弃谯郡,意味着主动让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积累的诸多优势。

曹丕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愕与不甘。他站起身,踱步至窗前,凝视着远方模糊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袁绍让我们撤出谯郡,这不仅仅是领土的得失,更是士气的打击。我们与山阳、东平两郡的联系将被切断,战略上陷入被动。”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袁绍意图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当前局势的深切忧虑。

“袁绍建议我们攻取泰山郡,此计看似高明,实则暗藏凶险。”荀愖继续分析道,“泰山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臧霸等人在当地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图。更何况,我军若全力攻泰,必将分散兵力,正中陶谦、高冲等敌手下怀,恐有腹背受敌之虞。”

曹丕转过身,目光如炬,他深知荀愖所言非虚。徐州局势复杂多变,陶谦联合高冲的民军,兵力雄厚,且将领多为能征善战之辈。面对这样的对手,贸然行事,只会让我军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攻下泰山,谈何容易?袁绍此举,怕是想借刀杀人,让我们与臧霸等势力纠缠,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沉吟片刻,曹丕缓缓说道:“退回山阳、东平,虽看似退让,实则是以退为进。我们可借此机会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同时加强与其他诸侯的联系,寻找破敌良机。待时机成熟,再图东山再起,也未尝不可。”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决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

荀愖闻言,心中稍安,却也明白这并非易事。“主公高瞻远瞩,老臣佩服。只是,与袁绍的合约若因此作废,我们是否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他仍不忘提醒曹丕考虑长远。

“先生放心,我自有计较。”曹丕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袁绍虽强,但并非不可动摇。我们可借此次机会,展示我军的诚意与决心,同时向天下诸侯展示我们的实力与智慧。至于谯郡,总有一天,我们会以更加辉煌的姿态夺回来。”

言罢,曹丕示意荀愖先去休息,自已则独自留在议事厅内,继续思考着未来的战略布局。夜色渐深,但曹丕的心中却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彭城太守府内,气氛一时凝重而复杂。陈登的急报如同平地惊雷,让原本沉浸在战局缓和喜悦中的陶谦瞬间清醒过来,手中的情报仿佛重若千斤,让他不禁再次确认:“元龙贤侄,你确认这消息无误?曹丕,他当真要退军?”

陶谦的眼神中既有难以置信,又夹杂着几分谨慎的期待。他深知,曹军的威胁如同悬在徐州头顶的利剑,稍有不慎,便是城破人亡的下场。而此刻,这突如其来的转机,让他既感意外,又觉得仿佛是天降甘霖。

“大人,此事千真万确。”陈登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曹仁、曹洪在彭城彭城大败,曹植大军亦被民军逼退,士气低落,补给线拉长,已显疲态。袁绍趁机提出条件,要求曹丕退出谯郡,以换取暂时停战,好让曹丕集中兵力对付我徐州。但袁绍这个条件却卡住了曹丕大军的命门,如果曹丕大军退出谯郡,无疑是将曹丕置于孤立无援之境,他的大军与后方联系被切断,补给困难,继续作战将难以为继。”

陈登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陶谦听后频频点头,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如此说来,我徐州这一难,算是暂时度过了。”他长叹一声,语气中既有庆幸,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众人本以为随着战事的暂时平息,可以稍稍舒缓紧绷的神经,却不料,陈登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寒夜中的惊雷,瞬间击碎了这份难得的宁静。他的话语,不仅是对陶谦个人情感的深刻触动,更是对整个徐州命运的深刻拷问。

“州牧大人,那大公子的仇,我们就真的不报了吗?”这句话,字字千钧,直击陶谦内心深处的痛楚。陶谦,这位年迈却依旧坚韧的州牧,他的眼神在昏暗的烛光下显得格外复杂。长子之死的阴影,如同乌云般笼罩在他心头,那份失去至亲的悲痛与愤怒,即便岁月流转,也未曾有丝毫减退。他深知,作为一州之主,他必须为子民、为家族、更为那份不可磨灭的血脉亲情,讨回公道。

“元龙,你提醒得对。”陶谦的声音虽低沉,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句话,不仅是对陈登提议的认可,更是对自已内心信念的重申。他明白,复仇不仅仅是为了私情,更是为了徐州的尊严与未来。于是,他转而询问起具体的策略,那双经历过无数风霜的老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未知的审慎。

陈登见状,心中早已酝酿好的计策如泉水般涌出。他详细阐述了绕道留县北面泗水河曲家拐设伏的构想,这一策略,既利用了地形的优势,又充分考虑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旨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曹军大败、徐州军威大振的辉煌景象。

“州牧大人,我们可全军出动,毕其功于一役,为大公子报仇!”陈登的提议,无疑是对陶谦内心渴望的直接回应。他深知,要想彻底击败曹军,为长子报仇雪恨,就必须集中所有力量,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样的决心与勇气,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然而,陶谦并未立即应允。他深知,战争不是儿戏,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徐州的生死存亡。他必须谨慎考虑,确保万无一失。于是,他开始仔细询问起具体的兵力部署、后勤保障、敌情侦察等各个环节的细节。

经过一番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陶谦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同意陈登的计策,并亲自部署了这场关乎徐州命运的决战。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徐州的长远发展。他相信,在陈登等一众忠勇之士的辅助下,徐州定能战胜强敌,重振雄风。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在泗水河畔悄然展开。

在彭城西南那片隐蔽而广阔的丘陵地带,夜幕如同厚重的帷幕,悄然遮蔽了天际的最后一丝光亮,为即将到来的变局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司马懿与张辽,这两位智勇并存的将领,正静坐在简陋的军帐之中,周围是两万精锐士兵无声的肃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

“将军,锦衣卫急报!”一名身着虎贲军服的传令兵疾步而入,手中紧握着一卷密信,声音虽低却难掩其中的急切与兴奋。司马懿与张辽几乎是同时抬头,目光如炬,瞬间锁定了那卷承载着关键信息的密信。司马懿缓缓接过,指尖轻触其上,仿佛能感受到那来自前线战场的烽火硝烟。

展开密信,司马懿的眼神迅速扫过字里行间,嘴角逐渐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轻吐一口气,声音中带着几分释然与自信:“哈哈,陶谦、陈登,终究还是步入了我们的局中!”言罢,他将密信轻轻递给了一旁同样急切等待的张辽。

张辽接过密信,一目十行地阅读起来,随着内容的深入,他的眉头逐渐舒展,眼中也闪烁起了激动的光芒。“仲达所谋,真乃鬼神莫测,徐州,似乎已是我等囊中之物!”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司马懿智谋的深深敬佩,同时也难掩自已作为武将,即将驰骋沙场的渴望与兴奋。

“文远,大战在即,我们需仔细部署,确保万无一失。”司马懿收起笑容,转而变得严肃起来。他深知,虽然计策精妙,但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败。“你可率领我部两万骑兵,与李义将军的两万骑兵配合,采取迂回包抄之策,务必确保曹丕、陶谦双方主力被围而歼之。同时,我们要留有余地,让曹丕及其亲信逃脱,以此维持兖州内部的混乱,为我们日后在徐州的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张辽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深知司马懿此计的深远用意,也对自已即将承担的重任充满了信心。“仲达放心,我必不负所托,定要曹丕、陶谦大军从此销声匿迹!”他的声音坚定有力,透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决绝。

“至于陶谦、陈登等徐州旧势力,他们虽为后患,但也不必急于一时。”司马懿继续说道,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主公仁德,向来不主张无谓的杀戮。这些人,我们可以交由马忠将军和他的特战队处理。马忠将军擅长情报与暗杀,对付这些政客、将领,正是他的拿手好戏。”

张辽闻言,心中疑虑尽消,对司马懿的谋划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仲达之计,果然滴水不漏。如此,徐州之事,便交由你我二人携手共谋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徐州在他们治下焕然一新的未来。

随着军帐内的一阵低语与商议,一场针对徐州、旨在改写历史走向的大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司马懿将战役布置写成命令,命虎贲火速送往东海郡李义手中,命其集合大军与张辽的二万骑兵在陶谦和曹丕大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出现,全歼双方大军,为民军彻底占领徐州,消除未来隐患。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