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新中国带来的希望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也给常书鸿和敦煌带来了新的希望。常书鸿深刻感受到,敦煌保护事业的春天终于来临了。
新政府对敦煌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政府不仅拨专款用于洞窟的修缮、文物的保护,还派遣专业的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前来协助工作。这让常书鸿备受鼓舞,多年来为资金和专业人才发愁的困境终于得到了缓解。
常书鸿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与专家们的合作中。他与考古学家们一起对敦煌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发现了一些新的文物遗迹,为研究敦煌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与文物保护专家们共同探讨制定了更加科学、系统的保护方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洞窟的地质结构、壁画病害等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例如,利用化学加固技术修复壁画的脱落问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壁画进行高清采集和存档,为壁画的长期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9.2 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壮大
常书鸿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全身心投入到扩大敦煌艺术研究所规模的工作中。他西处招募优秀人才,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加入团队。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研究所的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购置了先进的文物保护设备、研究仪器,建立了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室和资料档案室。常书鸿亲自参与研究所的规划和建设,他希望打造一个集保护、研究、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文物修复工作室里,配备了各种先进的修复工具和材料,年轻的修复人员在这里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修复技术。资料档案室里,收藏了大量关于敦煌的历史文献、研究著作以及珍贵的壁画临摹作品,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着研究所规模的扩大,常书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场敦煌学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敦煌,共同探讨敦煌学的发展方向。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9.3 敦煌艺术的广泛传播
常书鸿始终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他深知要让敦煌艺术真正走向世界,必须加强传播。于是,他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敦煌艺术展览,在国内外巡回展出。
1951 年,首次敦煌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举办,展览现场,精美的壁画临摹品和栩栩如生的彩塑复制品吸引了众多法国观众的目光。他们被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所震撼,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己。常书鸿在展览现场亲自讲解,向法国观众介绍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东方艺术宝库。
此后,敦煌艺术展又陆续在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展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轰动。这些展览不仅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领略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常书鸿积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到敦煌进行交流合作。他热情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敦煌学研究者,带领他们参观洞窟,分享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保护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常书鸿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与国际同行共同探讨敦煌保护和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敦煌艺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