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洛阳城显然重归于平静,要不了多久黔首就会照常上街。】
【毕竟,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换个人皇帝,并不是推翻王朝。人家家里头父死子继,又跟他们有什么相干呢?】
【更何况云王继承大统绝对是好事啊!他们这些住在洛阳城天子脚下的黔首瞅着云州那片地界富庶的模样,都有些流口水,更别提那些贫困偏远的郡县了。】
【若是这位九皇子殿下能带来好处,那他们夹道欢迎也不为过啊!】
【确实如这些黔首所料,九皇子殿下不仅带来的精兵维持着洛阳城内外的秩序,将那些试图趁着战乱发国难财的人扼杀在萌芽状态。】
【还在人流密集的点位设置了免费的义诊,避免经历了多番波折艰难活下来的流民身体里还暗藏着足以拖垮全家的疾病,粥棚也都布置了起来,粮食自然是从那群作奸犯科的权贵高官家中抄得的。】
【西市行刑的刽子手旁站着小吏,将这些即将被砍成两节的人的罪名公之于众,众人看着常年欺压他们的狗官恶吏,拍手叫好。】
【可以说是方方面面考虑的很周全。】
【待咱们的顺天圣皇帝陛下登基后,罗青云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约束愈发壮大的儒家学派。】
【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年秦始皇遵循的是法家,法家确实让秦国强盛了起来,并且让秦朝这越来越大的大一统王朝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永不停歇地往前奔去。】
【但法家注定是服务于君王的,以苛刻的律法让黔首对皇帝产生畏惧,同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但后面的结果,相信大家也都看到过了。在法家治下重农抑商,连做法以及连年征劳役让黔首如同紧绷着的弓箭,随时有可能延展到极致,断裂反伤持弓者。】
【当年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起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依法治国让黔首战战兢兢导致的。】
【始皇帝死后,后继者没有这么大的威压,自然无法继续执行严苛的法令。】
【再加上胡亥昏庸无道,让我们还未看到法家带着秦朝走向灭亡,就看到他将奋六世之余虐才建立出来的大秦玩崩了。】
【所以法家在治国方面,并不可取。尤其是战争平息后,需要更柔性的手段来约束黔首。】
【这一点黔首出身的靖高祖显然是意识到了,而且他因为出身较低的缘故,对于各家学说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哪家学说好用,就用哪家。】
【而儒家也就是在这时候壮大起来的,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个高祖皇帝无法拒绝,充满诱惑力的观点——】
【天命观。】
【皇帝是天命所归。】
【《尚书》里就提到商纣王失德,周武王伐纣成功,就是天命从商转移到了周,就此提出了天命并非永恒固定于一家一姓,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于“天”的选择和授予。】
【这对于身上流着一部分羌族血脉的高祖来说,太重要了!】
【因为他们曾经居住在偏离中原的西南地界,所以祖上混过蛮夷的血脉,就算带兵覆灭了奄奄一息的秦朝,将这片七零八落的大地重新拼凑起来,朝堂市井还会冒出顾家血脉不纯,怎堪为帝的流言。】
【很多人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看不起他们,觉得靖朝不过是好运捡了秦朝的便宜。】
【所以儒家能证明靖朝的正统性,对于高祖来说,太重要了!】
【这支在前朝不被重视的学说,也逐渐走进了朝堂,在皇帝尊儒的情况下,民间也逐渐摒弃了先前的法家学说,开始一门心思地熟读儒家典籍,读书人也投身于儒家门下。】
【高祖开国那会儿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但凡他多活几年,就能见识一番小冰河期全天下灾异频发,儒家的另一副嘴脸了。】
【总之,高祖跟儒家白月光,高祖眼中的儒家不仅承认了自己的正统,还给枯竭的靖初朝堂传输了很多人才;而儒家眼中的高祖,不仅让他们凌驾于百家之上,还给了他们尽情施展才华的平台。】
【以至于第二任老板庆帝上位,他们对比先前的待遇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因为首先儒家跟庆帝就因为皇位继承的正统性产生了分歧。】
【儒家主张的是传贤,尽管为了适应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成了支持嫡长子继承制。】
【但庆帝他妥妥的两不沾啊!】
【庆帝讲究仁义礼法吗?很显然武德充沛的皇帝陛下根本称不上贤。】
【那庆帝是嫡长子吗?很显然也不是,他非嫡非长,还一点儿都不兄友弟恭,宰了几个兄弟才登上帝位,这种得位不正的皇帝自然是不被儒家认可的。】
【但他们若想维持着儒家独尊的地位,也只能捏着鼻子侍奉这位不称心如意的君主。】
【儒家学子们觉得自己放低了姿态要求,却没想到庆帝根本不接茬,他甚至不仅不想用儒家的人,还想将这群逼逼赖赖他得位不正的事儿,反复劝谏他要仁德爱民的刺头丢出朝堂。】
【只有君王贤明了,老天爷才不会降下灾异。】
【没想到儒家学士们这头刚刚劝谏完,西南靖朝祖地就地动了。】
【这下儒生们全炸锅了,他们就觉得庆帝将兄弟们血洗甚至连子嗣都没放过的行径,太过狠辣。】
【这下子皇帝陛下的祖地地龙翻身,明显是天道站在他们这边,认同他们的看法啊!所以齐齐要求陛下减免西南地界税赋,并且下罪己书。】
【庆帝是什么人?他先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打下大半靖朝疆土的名将,才做的皇帝。自然不信儒家天命天罚那套,减免受灾地的税赋他自然是愿意的,但下罪己书???】
【儒家这群书呆子想屁吃!】
【他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赏了那位儒生二十个板子。】
【但庆帝鲁莽的举动,却没能压住儒家不断扩大的势头。因为儒家流传下来的先贤典籍,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流传度比其他流派更广。】
【他们还建立私塾广招门徒,想要将孩子送去读书的商贾富户自然会选择在朝堂声望更高的儒家。】
【这导致庆帝想要将儒生撸下去,放些其他学派的读书人上来,会木然发现百家的人呢?!怎么放眼望去,士人半数是儒生?如果去除跟儒生有师生血缘关系的文官,能留下两成都是往多里估了。】
【所以庆帝想削弱儒家根本无从下手,双方只能处于僵持状态,谁也占不到上风。】
【但对于至高无上最伟大的皇帝陛下来说,居然有学派无视他的意愿,在朝堂上笼络如此多的重臣!】
【那百年后这靖朝会成为谁家天下?他连想都不敢想啊!】
【但儒家出了个聪明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对儒家的排斥警惕,恰巧他还在儒家学派里还有一定的地位。】
【在他的带领下,儒家对庆帝的态度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原来的爱理不理,到帮助皇帝陛下解决各种文治上面的大小问题,修订史书,大搞正统的礼法。】
【所以,庆帝在继位前后,才会对儒家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不是因为他喜欢变脸,而是儒家从茅坑里的臭石头,变成想他所想急他所急他的贴心小宝贝了。】
【后面三皇子学儒家典籍,还拜了大儒做老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儒家的身段,真如庆帝感觉的那般柔软吗?我看未必。】
【只是引导儒家方向的这位聪明人,给学派的大家伙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如果庆帝并没有从小收到儒家熏陶,真心实意地重用儒家,信奉孔孟圣人。那是因为庆帝他从小舞刀弄枪,接受的教育太粗糙了。】
【他们必须维持住表面的友好,不至于被脾气暴躁的皇帝陛下首接一锅端了。然后,慢慢图谋以后啊!】
【比如说培养一位慈仁笃厚,轻财重士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