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谷雨**,则像一缕活泼的阳光,试图用舌尖上的暖意,一点点融化黛玉心头的坚冰。静庐有自己的小厨房。谷雨一到,这里便成了她的王国。她深知黛玉脾胃虚弱,又因忧思而食欲不振。她便变着法子在“清淡滋养”上下功夫。一碗看似普通的碧粳米粥,她能用文火慢熬数个时辰,米粒开花,粥油浓厚,再撒上细细的鸡头米或是碾碎的干百合,清香扑鼻。她会根据寒露的指点,在汤羹里加入温补的药材,却总能巧妙地用药膳伴侣(如红枣、枸杞、桂圆、山药)掩盖药味。黛玉喜甜,她便用江南运来的新藕、菱角、鸡头米,配上晶莹的冰糖,熬成清甜不腻的糖水。冬日里,她会早早备好上好的银炭,在小泥炉上煨着一盅加了姜丝和红糖的燕窝,或是用老母鸡吊出清汤,撇去浮油,只取最清澈的部分,炖入切成薄如蝉翼的火腿和冬笋片,那香气能飘满半个院子,连带着黛玉冰冷的指尖都似乎暖和了些。她做的点心尤其精巧:梅花形状的栗粉糕,入口即化;用模具压出缠枝莲纹的绿豆糕,清凉细腻;裹着豆沙馅的糯米团子,软糯香甜。她甚至能用萝卜雕出栩栩如生的花朵,点缀在素净的餐盘上。黛玉起初只是象征性地动几筷子,但在谷雨日复一日、花样翻新的用心下,那紧锁的眉头渐渐有了松动的迹象,苍白的脸颊也似乎被这烟火气息熏染出了一丝极淡的血色。谷雨常常一边忙碌,一边用清脆的声音说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今天买的荠菜特别鲜嫩,西市新来了个卖糖人的老头手艺极好,后园那株老梅好像要打花苞了……这些琐碎的、充满生机的市井烟火,如同细小的溪流,无声地冲刷着黛玉心头的荒芜。
胤禛并未频繁踏足静庐。他初开府,事务繁杂,康熙交办的差事也一件接一件。但每隔十天半月,他必会来一次。有时是午后,有时是傍晚,停留的时间不长,有时一盏茶,有时甚至只是问几句话便走。
他总是穿着常服,石青色或玄青色居多,身姿依旧挺拔,面容依旧冷峻,带着一身从外面带来的、属于朝堂和权谋的凛冽气息。他来,名义上是查看守孝情况,询问起居,或传达一些与婚事相关的、无关痛痒的“规矩”。
黛玉每次见他,都依足了礼数。换上一身最素净的衣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由寒露或霜降陪着,在正厅恭候。她会垂着眼帘,声音清冷地回话:“劳西爷挂心,黛玉一切安好。” “谢西爷恩典,黛玉谨记。” 话语里是滴水不漏的恭敬与疏离。
胤禛的目光,每次都会在她脸上停留片刻。他在看什么?看她的气色是否好些了?看她的眼神是否依旧空洞?还是……在确认他安排的“规矩”是否运转良好?他的问话也极其公式化:“药可按时吃了?” “下人伺候得可还尽心?” “缺什么短什么,只管告诉林忠。”
黛玉的回答永远简洁:“是。” “都好。” “不缺。”